“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面对职教师资“高端人才断层”“校企融合壁垒”“成长路径模糊”等现实挑战,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以“党建引领+分层培养+产教融合+数智赋能”为四维支点,创新构建教育家精神引领的“金字塔型”师资培养模式,为破解职教发展“卡脖子”问题提供有益探索。
党建引领,“四梁八柱”筑牢师资成长根基
走进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一线四心三结合”党建领航工程的成效跃然眼前:教师党支部与教研团队深度融合,党员教师牵头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四晋级五阶梯”职业发展通道让青年教师发展有迹可循——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晋升,到“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五阶梯跃升,近五年已有500余名教师实现“职称+能力”双突破。

“过去总觉得成长‘缺抓手’,现在每一步都有政策指引。”刚入选省级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正科说。学校构建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平台支持”体系中,“内涵建设奖”“企业实践津贴”,以及“工匠计划”“名师计划”“双师计划”等组合拳,使教师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积极性同比提升80%。
分层培养,“金字塔”培养链锻造职教师资队伍
该模式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构建“塔基-塔身-塔尖”三级培养架构:
“塔基”筑基,产教融合锻造“双师型”主力军。深化“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联合一汽大众、九如城等头部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孵化基地,创新实施“双导师+双场景”培养模式。通过设立8家校办产业实体、30个企业实践流动站,构建“企业导师驻校+教师入企研修”双向流动机制,双师型教师占比持续上升。同步实施“匠师引进计划”,柔性引进256名行业技术骨干组建动态师资库,形成“校企双栖、专兼结合”的实战型教学团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人才基座。

“塔身”强筋,名师领航培育专业中坚力量。依托侯志春、林琳、王正科教授等领衔的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强筋“塔身”。立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创新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区级博士创新工作站1个,教师发展平台更宽广;培育全国技术能手2名、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1名、省级现代职教之星2名、成都市技术能手9名、成都市首批产业教授(导师)4名、“驿都工匠”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49名,教师入选成为省级名师(名匠)工作室成员18人,构建形成涵盖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技能传承的复合型骨干教师梯队,铸就职业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
“塔尖”攻坚,战略视野淬炼管理领航者。实施“三维赋能计划”,构建“战略思维-国际视野-技术前沿”三维培养体系。对外输送院校领导20余名、输送上级教育主管单位挂职管理人员10余名,培育省级“四有好老师”1名、名校长3名、第一批脱贫攻坚“第一书记”1名、援藏支教校长1名;对外实施“职教出海”战略,4名教师远赴非洲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获加蓬共和国“荣誉讲师”称号,在老挝建立“巴蜀工坊”实现标准输出。形成兼具教育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战略管理团队,铸就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领航舰桥”。
产教融合,“人才池”激荡校企协同新动能
“厂中校”实训基地里,企业导师正带领学生调试工业机器人;“校中厂”创新中心内,教师团队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发智慧物流系统。
大力推进“引产入教、引企入校”改革,吸引200多家企业深入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建设了“东方雨虹产业学院”等13个产业学院、“吉利汽车集团订单班”等30余个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时代信建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8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拓展近5000个实习就业岗位。

学校牵头成立运行眉山市装备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四川智慧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眉山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会,成功获批成都市海智基地工作站、博士创新工作站、智能制造科普基地、眉山市低空经济技术创新中心等8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和运营眉山大数据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了四川成愿星星雨孤独症教育研究院、眉山成苑宇燕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校办实体,校企共同培育了包括成都市产业教授(导师)4人在内的“双师双能”产教融合型教师300余人。
“这种深度融合让我们既能把握行业前沿,又能反哺教学创新。”据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飞介绍,近年来,学校联合四川智慧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建成了四川省职业教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联合申报获批省级“智慧助老”“能者为师”课程,共同编撰《养老护理员实操教程》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共同开发《智慧养老照护技术》数字化教材,联合开展《旅居养老基地建设规范》编制等。
数智赋能,精准评价重塑教师发展生态
学校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构建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创新“四维评价”体系:师德师风画像、教学能力图谱、实践指导效能、科研创新指数。通过智能采集课堂数据、企业评价、学生反馈等多元信息,形成教师发展“雷达图”。

“过去评价凭经验,现在数据会说话。”徐飞介绍,该体系使教师培训针对性提升65%,教学满意度提高48%。学校获批教育部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首批共同体成员、四川省首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副校长胡晓曦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分层培养-产教融合-数智赋能’的改革链条,让职教师资真正成为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国工匠’,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贡献‘城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