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健康锦囊365|孩子喜欢吃零食,变成“小胖墩”?试试“红绿灯法则”!

“孩子白白胖胖才健康”,这句老一辈常挂嘴边的话,如今却可能成为儿童健康的“甜蜜陷阱”。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已接近20%,相当于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

如何判断孩子是真胖还是“虚胖”?零食该如何选择才能既满足孩子口腹之欲又不增加负担?学业繁忙的孩子如何挤出时间运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史晓燕为家长们解开小胖墩“危机”。

三把尺子量清楚孩子是真胖还是“虚胖”

许多家长对肥胖的认知仍停留在“肉眼判断”阶段。史晓燕提醒:“有的孩子体重正常,但肌肉少、脂肪多,属于隐性肥胖;有的孩子腰围超标,内脏脂肪堆积,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要科学判断孩子是否肥胖,需借助三把“尺子”。第一把是BMI(体重指数),但儿童标准因年龄、性别而异。“比如一个10岁男孩BMI超过同龄人85%就算超重,超过95%是肥胖,家长可参考专业表格或咨询医生。”第二把是腰围,史晓燕提到一个简单公式:腰围÷身高>0.5,即需警惕“苹果型身材”。第三把是精准的体脂率检测,“通过医院的人体成分分析仪,能揪出隐性肥胖的‘真凶’”。

零食红绿灯,让“小馋猫”吃对不胖

面对孩子对零食的渴望,家长常陷入“禁与纵”的两难。史晓燕建议用“红绿灯法则”巧妙化解:“绿灯零食如小番茄、黄瓜、无糖酸奶,可以让孩子自由吃;黄灯零食如坚果、全麦饼干,每天一小把解馋;红灯零食如糖果、薯片,能不买就不买。”她强调家庭环境的关键作用:“茶几上的果盘换成草莓和蓝莓,家长少买零食,孩子自然跟着养成好习惯。”

碎片式运动,悄悄甩掉“游泳圈”

“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可以从生活碎片里‘挤’出来。”史晓燕举例:上学快走10分钟、课间跳绳200下、写作业间隙跳一段“刘畊宏操”,甚至遛狗、倒垃圾也能变成运动任务。“别小看这些零碎时间,每天攒够60分钟,比逼孩子跑5公里更易坚持。”

同时,史晓燕建议家长每月都可以记录身高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图,这比光盯着体重秤更有意义。“如果孩子身高2个月增长1厘米,体重缓慢下降,说明减重是科学的。”史晓燕提醒,“快速减肥可能伤身,每周减重别超过1斤。”

科学减重:不饿肚子,也不影响长高

还有家长担心“减肥会影响长个”,史晓燕解释:“肥胖反而会让孩子骨龄提前,科学减重是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她提出两大原则:每天吃够12种食物,搭配谷物、蔬菜、肉蛋奶和水果;调整吃饭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样既能吃饱,又自然控制热量。”

另外,“控卡”还要学会找平衡,如果中午吃了大餐,晚饭则可以适当清淡饮食;早上称体重,发现微涨立刻增加运动量。“及时止损比攒出10斤再减容易得多。”对于外卖家庭,史晓燕建议选择清蒸菜、杂粮饭,备注“少油少盐”,周末带孩子逛菜市场参与做饭,“从源头培养健康饮食兴趣”。

儿童体重管理离不开全家参与。“家长少刷手机多运动,学校提供营养午餐,社区增设运动角,医院定期筛查……全社会织密‘健康网’,才能让孩子们摆脱‘甜蜜负担’。”史晓燕总结道:“毕竟,健康的孩子,笑容才最甜。”

文字:王甜 赵晶

视频:谭倩文

设计:杨诺亚 赵晶

出品: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

本期审核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史晓燕

责编:赵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