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中苏两国如何在沙漠携手开辟国际“生命线”?

5月7日,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写道:烽火岁月,苏联向中国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也向苏联输送急需战略物资,两国携手在大漠戈壁开辟出一条国际“生命线”,为支援彼此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条大漠戈壁中的“生命线”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为何如此重要?这条国际“生命线”上又发生了什么动人事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了《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一书作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橹,陈橹教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苏两国开辟的国际“生命线”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影响。

在抗战初期,在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绥靖政策,苏联成为唯一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大国。陈橹表示,在通往外部的交通线几乎完全断绝的情况下,与苏联联系的西北通道则成了中国与国际相连的唯一陆上通道,也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唯一畅通的安全通道。陈橹教授表示,这条西北通道既是一条反法西斯的国际“生命线”,一度也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陈橹介绍,这条国际“生命线”大致路线起于甘肃兰州,经过甘新边界的星星峡,经新疆的哈密、迪化(今乌鲁木齐)、乌苏、塔城而至苏联的塞密巴拉丁斯克,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衔接。陆路通道大致走向是:苏联境内土西铁路上的萨雷奥泽克、霍尔果斯、迪化、哈密、安西、肃州、凉州、兰州,全长2925公里。

苏联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给予中国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派遣大批军事顾问、专家,以及大量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参加作战,对中国的抗战是巨大的援助。全面抗战初期直到1941年8月,中国抗战的80%外援来自苏联,而这些援助物资的90%是通过西北交通线运送到中国的。

西北地区山高路险,基础条件差,修建国际“生命线”付出了极大代价。1937年10月,苏联首批援华抗日物资进入中国境内的前一天,果子沟一带下了一整天的大雪,第二天当庞大的车队路过这里时,发现了13具哈萨克族民众的遗体,他们都是在连夜清除积雪时被冻死的。路过的苏联司机都极为感动,200多名苏联司机为这些牺牲者举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追悼仪式。

在国际“生命线”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作出巨大贡献。

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之下,新疆成立了“抗日后援会”,发动、组织民众为建设国际交通线出资出力。为了加强国际交通线的信息联络,1937年在苏联帮助下新疆开始修建迪化国际电台,1938年竣工使用,负责阿拉木图、延安、重庆、兰州等各联络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国际电台的使用,为“中苏运输委员会”运输苏联援华抗战物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陈橹指出,国际“生命线”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联系的桥梁。“生命线”开辟以后,来往于苏联、新疆和延安之间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作用明显,成为人员接待站和物资转运站。在国际大通道的接待站,苏联和新疆也向延安转送了一些援助物资。

据统计,在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两年间,苏联通过这条通道运往内地的军火武器就有飞机985架、坦克82辆、大炮1317门、机关枪14025挺、炮弹190万发等。同时,通过这条道路,许多杰出的苏联军事专家和航空志愿人员来华助战。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对付德国,停止了对中国的物资援助。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大片国土沦陷,中国也通过西北国际通道帮助了苏联,输运了大量农牧产品极大补充了苏联前线的军需供应,可以说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利用国际“生命线”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责编:李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