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失败”叫做“芭比Q”,用“老六”取代具体批评,一句“绝绝子”或者“YYDS”包揽正面评价……如今,网络流行语快速渗透校园。这些看似新潮的表达方式正侵蚀着一些青少年的语言能力,甚至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校园里,语言贫瘠化现象不容忽视。过去,学生能用“心旷神怡”“心花怒放”等丰富词汇表达不同层次的快乐,现在可能只剩一句“绝绝子”;曾经能够被细致描述的挫折体验,被简化为“芭比Q”。在部分中小学学生作文中,网络用语泛滥,仿佛离开了这些“流行词汇”就无法完整表达思想。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语言退化有时候被理所当然地视为“Z世代”社交密码,一些青少年在网络热词的学习上乐此不疲,却对规范书面语缺乏兴致,逐渐减弱了体会汉语精准性和丰富性的能力。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载体,当表达方式趋向单一,思维能力也会随之简化。例如,在B站某历史类视频中,当UP主讲述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时,弹幕充斥着“电瓶车梗”的调侃。这种用戏谑消解严肃话题的现象屡见不鲜,反映出过度依赖网络用语使得部分青少年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下降。如果习惯用标签化、情绪化的方式看待世界,长此以往将导致思维惰性,更易陷入二元对立的认知困境。
低俗谐音梗被误认为幽默,攻击性词汇被当作无伤大雅的玩笑,这些认知偏差正消解着语言的庄重和诗意。“废柴”“躺平”等词汇的滥用,往往在无形中合理化消极情绪,弱化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这种语言现象也频频造成代际沟通障碍。许多老师和家长反映,越来越难以理解孩子的日常表达,而部分青少年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因此产生“封闭性”的优越感。
如何让青少年“有话好好说”?破局之道在于构建多方协同的语言教育生态。2025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护和个性化管理。但技术监管仅是基础,核心在于积极引导。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现象级节目的成功可见,青少年从未真正抗拒汉语之美,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
在学校层面,可通过经典诵读、写作训练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妨通过共读文学作品、开展深度对话来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互联网平台也应当负起社会责任,减少低俗用语的传播,共同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
汉语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既要包容新变,也要守护根基。让青少年重拾规范、精准的表达能力,关乎个人发展,亦是维系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