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高校思政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坚持系统设计、科学融入,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固本强基,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构建“必修+选修+实践”三级课程体系。高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重构思政课程模块,聚焦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构建“必修+选修+实践”三级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材,立足课程知识体系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完善教学设计,构建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供给,推广使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新华思政”,既要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也要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现代科技、环保、法治等现代元素,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供给。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开展思政教学创优行动,结合各学科特点,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研学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志趣,养成辩证、系统等思维习惯。
探索“校内+校外”双循环实践教学模式。“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应创新实践育人方式,探索“校内+校外”双循环实践教学模式。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注重挖掘本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课堂搬到革命先烈故居、纪念馆等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青年人能理解、易接受的话语方式,推进思政理论入脑入心。搭建实践教学优质平台,开展“强师赋能”“青年行动”等专题实践,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参访、中小学支教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学思用贯通中深化国情认知;组织学生深入政府部门、人民法院、社区村镇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青年担当。
加强“物质+精神”双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教风、学风的重要体现,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校园环境建设,借助校园建筑、景观、文化长廊等载体,全方位展现传统文化风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开展古典歌舞、历史演绎、诗文朗诵、非遗展示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健全“培训+教研+示范”的师资优化体系。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需思政教师发挥率先垂范作用,高校要大力推进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加强培训,定期召开培训研讨会,发挥名师思政教育引航作用,强化教师育心铸魂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并把思政教师专题培训、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稳步提高思政教师整体素质。注重教研,组建思政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室、培训团,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互动备课。强化示范,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大练兵”展示活动、高校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等竞技活动,打造标杆精品思政教育课程,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思政课质量提升。
李崇馨(作者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