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善待游客,从“居然能这样”,到“本来该这样”

“五一”假期,各地文旅纷纷上演“花式宠客”。在湖北宣恩,临时订不到酒店的王女士一家,被安排住进了当地文旅局局长家中。网友争相为这位文旅局局长点赞:“真拿游客不当外人!”这一暖心之举,既解了游客燃眉之急,也为城市形象加分。“来的都是客”,这是城市温情、全民宠客的例证。

假期里,类似的暖心故事还有不少: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五天累计接待游客6.7万人;湖北宣恩把体育馆、学校礼堂等地改成了临时安置点,调配了约400张床位备用;陕西榆林交警对外地违停车辆只提醒不处罚……这些举措释放出的善意,让八方来客切身感受到当地的热情好客。

假期的文旅大考,考验着城市的接待能力和治理智慧。无论是局长家中的温情留宿,机关食堂的对外开放,还是柔性执法的暖心提醒,这些“特事特办”的应急之举,在彰显城市温度的同时,也暴露出接待能力的捉襟见肘。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文旅重“引流”,然而人来了,有的地方却“手忙脚乱”,根本原因在于淡旺季建设的失衡,文旅服务缺乏前瞻性规划与系统性思维。与此同时,对于“特事特办”的暖心举措,也不乏一些忧虑的声音。比如,接待陌生游客入住家中存在卫生、安全等诸多隐患,一旦产生纠纷,很可能“好心办了坏事”;比如,特殊时期的执法宽松,是否会对冲法律的严肃性……总的来说,在看到应急之举给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文旅服务从“有解”升级为“优解”,将应急之举转化为常态治理?

城市的待客之道,贵在“常态”而非“一时”。善待游客的“标尺”,不能仅仅停留在应急时刻能腾挪多少私人资源,能完成多少“特事特办”,而在于能否以长远规划夯实文旅产业基础。不妨把整座城市看成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和经营,弹性化调配好城市资源,持续做好交通、住宿、景区、人文等全方位政策配套和服务优化,为城市“开门迎客”做好充足准备。比如,政府通过补贴方式征集旺季储备房源,动员有条件的市民开放“家庭民宿”,既缓解住宿压力,又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比如,盘活城市闲置场地作为临时停车场,既规范停车秩序,又减少执法争议。这些多方协同的治理智慧,是否比单一的应急之举更可持续?

从“有解”到“优解”的转变,本质上是文旅服务从应急管理向智慧治理的跃升。文旅服务需要下足绣花功夫,提前编织好服务网络,不是让游客感叹“居然能这样”,而是让人们觉得“本来就该这样”。当城市把“超常服务”转化为“常态供给”,把“意外惊喜”升级为“标准配置”,才是对“宠客之道”的生动诠释。这既需要管理者的治理智慧,更需要制度层面的创新布局。只有练好内功、提升硬件,把服务工作想在前头,做得更细、更实、更好,才能让游客拥有真正安心、舒心的旅程。毕竟,温暖的临时住所固然好,但游客更期待的是随时能入住的安心港湾。

(杨丽)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