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9日是“华北豹日”。当天,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带团队从“华北豹之乡”山西省和顺县出发,连夜赶回南京——参加5月10日的“豹”走红山活动。

除了红山森林动物园工作人员,这个团队里还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猫盟”创始人宋大昭、和顺县土生土长的老乡们,他们带着华北豹野外保护故事和山西和顺当地特色美食手擀面来到南京。
他们马不停蹄跨越900多公里,从和顺来到南京,为了什么?原来是不愿辜负一群城市居民热爱自然的心。10日一早,红山森林动物园游客中,有300多人参加“豹”走红山活动,他们中不乏前一天就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赶来南京的,只为线下用实际行动支持华北豹野外保护。

通过“豹”走红山活动,游客听到“豹乡田”的故事,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启寻“豹”游戏,品尝山西和顺的特色美食等。当天,活动还在线上吸引到众多网友参与,他们也因此了解到豹子在野外面临的挑战,保护意识如同雨后菌丝悄然蔓延。
“当和顺老乡抻开筋道的手擀面,麦香与卤子的香味在空气中碰撞,我更懂‘豹乡田’的深意了!那些无农药大豆田不仅是华北豹的生态走廊,更是老乡们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大学生北北说,她一直很喜欢红山森林动物园,也持续关注着“猫盟”的华北豹民间保护探索。

豹,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大型猫科动物。在中国,分布着豹的四个亚种,华北豹是唯一一个仅生活在中国的豹亚种,国际上也称其为“中国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06年,“猫盟”前身三北猫科动物研究所就开始了对山西境内华北豹种群的探寻。为缓解人兽冲突,2023年“猫盟”与当地村民合作,租下田地,种植玉米、绿豆、黑豆、苦荞、向日葵等20多种农作物,以形成多样性丰富的农作物群落,并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不使用地膜、杀虫剂、除草剂,在获得农产品收益的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与庇护所,项目取名为“豹乡田”。
去年4月,豹乡田×红山共建项目启动,目标是“Zoo For Wild”,意为,城市动物园不仅要把动物养好,更要为野生种群发声,参与和支持到野外保护。
春耕期间,沈志军等人都来到和顺县,参与“豹乡田”春耕,并借助直播方式,一边劳作一边介绍“豹乡田”项目的整体规划、探讨野生动物保护与乡村发展。“与‘猫盟’合作,我们更多是从生态农业去考虑,项目不仅仅是开拓一个新的绿色健康农耕方式,而且让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让我们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沈志军说。

这份合作可以回溯到2018年,红山森林动物园邂逅“猫盟”,在“建立人与野生动物的新型关系”愿景下达成共识——在红山森林动物园构建“类野外生境”,让圈养豹群保留野外生存本能,同时以创新模式推动华北豹野外种群恢复。

75岁的齐千堂是和顺县当地村民,2024年,他有了个新身份——豹乡田管家。村民化身豹乡田管家,负责日常巡护和管理,每人每年可领取劳务费1000元。此外,齐千堂家有6亩地租给了豹乡田项目,每亩地每年可获得350元租金;如果以打零工方式参与种植、除草、收割等,劳务费为每天120元。
“近年来,和顺县已累计识别出89只华北豹成年个体。”“豹”走红山活动现场,宋大昭兴奋地介绍这个好消息。豹肥人富是“豹乡田”项目的初衷,如今当地村民能够直接、可持续地获取经济效益,发展与保护不再冲突。豹乡田涉及3个村子共42户人家,留守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豹乡田让这42户人家都挣到了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文 邵丹/图
视频和部分图片素材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