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9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第二位文物捐赠者——1996年出生的北京青年沈俊伯。他捐赠的琉璃佛像砖,初步认定为明代南京长干窑烧制而成,或为还原大报恩寺琉璃塔历史细节的关键拼图。

沈俊伯回忆,今年初他在一次民间收藏交流会上,以一枚古钱币从山东藏友手中换得此物。这件巴掌大小的琉璃砖呈素雅青灰色,表面浮雕结跏趺坐佛像,虽边缘残缺,但莲座纹饰和衣服上的皱褶清晰可见。原持有者称其出自大报恩寺遗址周边,长期被视作普通摆件。

这位从事电商行业的青年坦言,最初被吸引是因为佛像砖简约的美学气质,但深入了解大报恩寺的历史后,他感受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召唤。在国外留学期间,沈俊伯发现大报恩寺琉璃塔在国际上颇具知名度,他在国外的不少版画中都看到过与这座世界奇观相似的建筑。“这件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我希望它能回到原来的地方,成为学术探讨的重要标本,延长历史研究的链条。”沈俊伯说。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沈俊伯专程请假,当天乘坐最早的高铁从北京赶来南京,亲手将琉璃砖送到博物馆,当晚再乘坐火车返程。
经过现场的仔细比对与初步鉴定,南京大报恩寺名誉馆长王兴平指出,从文物的材质和工艺等多方面特征综合判断,这件琉璃佛像砖与明代长干窑烧制的琉璃砖相似度极高。

“南京的长干窑遗址是明代大报恩寺琉璃构件的主要产地,与其他地区的琉璃窑相比,胎土成分的差异是显著特点之一。”王兴平进一步解释道,长干窑在制坯时,主要采用产自安徽当涂县的白土,同时,南京南郊特有的紫金土也是重要原料。这种紫金土颜色红得发紫,含铁量极高。将白土与紫金土按特定比例掺和后,不仅改变了琉璃的色泽,还极大地增强了其物理性能。如此一来,烧制温度能够提升至1100℃左右,使得烧制出的琉璃在强度、硬度、抗弯度以及吸水力等物理指标上,相较于一般陶土烧制的琉璃都有着明显优势。而此次捐赠的琉璃佛像砖表面微微泛红,这正是长干窑制品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无论是对琉璃窑址还是对大报恩寺遗址的发掘,只有石质贴金佛像砖,或者灰陶、黑陶类,琉璃佛像砖的现身尚属首次。”王兴平提到,在明代和清代的诸多记载中,都提及大报恩寺的殿堂和琉璃塔内供奉着大量佛像。例如,一位英国军官在参观大报恩寺的记载中就写道,寺内一个大殿里有一万尊佛像。“从大殿的实际空间体量来考量,容纳一万尊佛像显然不太现实。如今看到这件尺寸的琉璃佛像砖,我们不禁猜测,他所描述的佛像是否有可能是以这种小型琉璃佛像砖的形式装饰在墙壁上呢?”这一推测为研究大报恩寺当年的佛像供奉形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然而,当前这件琉璃佛像砖仅是孤证,它是否曾安置于大报恩寺琉璃塔内,还需要更多证据现身。王兴平呼吁各地的收藏者能够踊跃提供线索,携手为保护和研究这些意义非凡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王兴平感慨道:“大报恩寺琉璃塔,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伟大建筑奇迹,更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如今,我们期望通过深入研究,逐步还原其历史细节,让其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充分彰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