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12日中午11点,南京市秦淮区马道街23号明清时期历史建筑内,新开业不久的堂屋·老南京菜馆人头攒动,120名来自夫子庙街道的老街坊聚在一起,品鉴南京菜肴。

“A6菜齐了,请您慢用!”随着服务员上齐最后一道京苏大菜传统古法松鼠鱼,老街坊们愉快用餐,边吃边品鉴。堂屋品牌创始人朱鹏说,老城南老龄化程度高,新店开业时与其追求热闹排场,不如将开业庆典经费投入公益,做一顿“长者家宴”,关怀街坊长辈。为让老街坊们有宾至如归之感,店里还特意在卫生间外安排人手,协助部分老年用餐者使用智能马桶等设施。家住秦淮区小西湖小区22号的苏农告诉记者,社区此前也办过家宴,但企业办的还是第一次,很有创意,也体现出企业责任感。
这场聚餐是年轻品牌与传统社区的一次对话。老街坊有着老南京味道记忆,他们提的意见,让老南京菜馆更地道。午餐时分,朱鹏带着大厨四处走动,收集每桌食客对菜品口味的满意度,大厨还时不时用笔记录下食客反馈,希望从老南京人的建议中吸取灵感,记录和还原老城南记忆里的正宗南京菜。

除“长者家宴”活动,堂屋还将推出“记忆菜单”共创计划——面向全市老人征集拿手菜,纳入每季度推出的一款公益菜品,菜品销售额的10%将捐赠给社区助老基金。
据悉,自当天起一直持续至5月16日,将有来自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双塘街道、中华门街道等8个社区的老街坊800人,陆续到店品尝“长者家宴”。
这些老街坊,都是南京城市更新中留在老城的原住民。苏农今年68岁,在小西湖住了40多年。他欣喜地向记者一一列数老街区近年来的新变化——老房子变新了,老邻居以及学校、菜场、医院等配套都保留下来了,餐厅、电影院、公园配套也跟上来了。老建筑、原住民和新配套,让老城区直接升级成了“新景区”,每逢有朋友亲戚来做客,他都会自豪地带着去逛一逛“家门口”的小西湖、老门东。

一家名为“堂屋”的老南京菜馆,既是老街区配套,又成了旅游产品,成为居民游客共享的“心头好”。近年来,小西湖腾出40多处像马道街23号这样的临街老房子,用于餐饮、咖啡店、手工作坊等经营,延续历史合院肌理,恢复旧有巷道尺度,改造一批老街区,打造精品街道、城市客厅,建设活力街区,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空间,为原住民和游客创造更多消费场景。
不只小西湖,南京市正以惠民生为起点,加快城市更新的脚步,在不断延伸、缝补老街坊生活功能的同时,积极撬动消费新支点,为南京城留下原住民、贮藏南京“老味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黄泽文/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