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有质的有效提升,又要有量的合理增长。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这其中,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调节产业结构和引导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
四大因素制约制造业降碳减排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够全面。目前,不少地方产业政策制定的方向、实施的力度和企业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全面。一些政策由于在制定前并未经过广泛的意见征集和专题研讨,也没有充分考量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至于到了实施环节出现“水土不适”的问题。就排放端而言,部分生产制造型企业对于碳减排的重视程度也不足,在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既缺乏经验,又缺乏协同性。
企业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应用不足。绿色创新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支持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的碳排放效率。然而,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一方面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碳排放效率。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层面,每一条措施的拟定都意在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绿色管理体系建设。但在绿色技术的现实推广与应用层面,很多企业往往会因为巨大的资金投入需求退而止步。再加上绿色技术的研发周期一般较长、风险也偏高,企业在权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保效益时,通常会陷入两难境地,难以在短时间内主动跳出对传统生产模式的依赖。
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优化不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制造业的碳排放效率。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中,高排放和高耗能的传统企业依然占比较高,而低碳和绿色的新兴企业相对较少。能源结构方面,化石能源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来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较低。这种能源结构不仅不利于降低环境污染,还制约了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绿色金融赋能产业政策落地常常面临一些困境。绿色金融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其准入标准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绿色金融赋能产业政策落地的产品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同时,绿色金融赋能产业政策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企业在选择绿色金融产品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此外,绿色金融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也不够健全,客观上制约了绿色金融在赋能产业政策落地方面的作用,使得制造业在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上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
加速构建绿色低碳产业新生态
强化“双碳”顶层设计,完善碳排放市场机制。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广,在制定政策时需要综合考量多维度影响因素,强化“双碳”顶层设计,逐步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企业减排的动力。同时加强碳排放定价机制,释放出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双碳”目标的强烈信号,推动企业更加重视低碳技术的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度借鉴国外碳排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科学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以绿色金融促进技术创新。针对不同行业、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碳排放成本,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增加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激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体系,共同解决低碳技术领域的难题。同时,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为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快低碳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区域协同。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或引进低碳技术的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低碳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低碳、环保产业转型,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区域协同,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将低碳、高效的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加强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共享绿色技术与经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政策执行,推动监督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体系,实时监控企业碳排放状况,并对排放超标的实体施以严厉的惩罚措施,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在推动制造业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以“精准施策+市场激励”双轮驱动,加速构建绿色经济新体系。通过信息披露与绿色认证制度,增强社会公众对绿色制造的认知和支持,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共识。
朱 洁(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业政策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机制、影响及优化路径研究”〈编号:2024SJYB1540〉、扬州市社科联立项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扬州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与机制研究”〈YJC-18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