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教育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应积极推进教学形态与学习方式向数字化方向转型。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管理保障、服务供给和氛围营造等职能,还通过隐性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关联。当前,从全国高校后勤育人实践和研究看,高校后勤综合育人功能和育人合力发挥仍有不足,育人力量下沉不够、育人抓手也比较单一,后勤育人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后勤育人工作的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评价对象范围偏于狭窄等,因此创建一套更为合理且科学的后勤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全面剖析数字化转型给高校后勤育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多维度设计评价指标,探索高校后勤育人工作评价数字化转型路径尤为迫切。
细化指标维度,化解评价模糊性困境。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后勤育人工作评价体系需借助智能化技术突破传统模式,构建精准动态的评价机制。如以食堂管理为实践场景,可建立三维评价模型:在文化教化维度,依托智慧平台实时监测饮食文化活动频次,量化节气饮食、非遗技艺等主题活动在以文化人及吸引师生参与方面的实施效果;在服务育人维度,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解析服务人员的育人能力,通过实时追踪文明用语覆盖率、育人案例讲解准确率等数据,结合师生交互行为算法评价育人实效;在生态治理维度,基于物联网设备采集食材损耗数据,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光盘行动”宣传教育覆盖面,构建就餐行为与节约意识的数据关联模型。通过梳理各业务环节的育人要素并细化考核指标,实现后勤育人评价体系的靶向精准化与操作可行化,最终形成科学量化的高校后勤育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突破评价主体单一瓶颈。传统后勤育人工作评价亟需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要素构建多维度智慧化评价体系,推动评价模式向数字化转型。具体实施路径可划分为三个层级:在学校管理层级,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校内外协同的智能中枢平台,借助后勤服务监督系统、移动端交互程序等多元渠道,实时采集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行为数据,构建动态更新的育人数据库;在教师执行层级,构建AI辅助分析系统实现课程方案与后勤服务的智能关联分析,例如将专业实践课程与宿舍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通过师生互动密度、项目参与广度等量化指标评价育人实效;在第三方评价层级,整合高校后勤协会、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等专业力量,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育人方案设计、制度规范及服务流程中的育人渗透率进行诊断分析,形成可视化决策图谱与精准优化方案。通过建立差异化的指标权重体系,明确界定各主体职能边界,实现多方资源的优势集成,既保障多维度客观评价的准确性,又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融合前沿方法,革新评价模式短板。传统后勤育人工作评价方法过度依赖主观经验判断,难以精准反映后勤育人工作的动态过程与实施成效。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应构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的新型智能评价体系。例如在活动管理场景中分三个阶段实施:在规划阶段,应用人工智能语义分析技术,通过文本向量化处理和自然语言算法,量化评价方案的创新性与内容完整性;在执行阶段,借助智能传感设备与物联网技术,采用实时监测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服务人员的质量水平、组织管理的规范程度及道德素养表现进行动态数据采集,形成可视化行为图谱;在总结阶段,通过智能问卷系统、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获取多维度反馈数据,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相关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指数及潜在的育人成效进行关联性研究,构建全过程育人效果评估模型。对于技术服务类评价,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仿真环境,动态测试服务响应时效、操作规范度等核心指标,同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将服务能力分解为响应速度、协作效能等多个可量化的指标维度,结合智能管理系统实时数据,建立多维度评价矩阵。
强化评价结果转化应用,消除评价与实践脱节问题。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是驱动高校后勤管理优化的核心引擎,需构建“诊断—整改—推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在诊断阶段,基于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后勤服务短板,依托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服务场景全维度运行数据,融合教育心理学原理构建智能诊断模型,形成可视化问题清单;在整改阶段,根据算法生成的个性化改造方案,同步实施服务队伍能力强化工程与沉浸式育人培训,设立智能监测岗位并部署区块链质量追溯体系,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全流程模拟演练,通过AI动态反馈机制实现过程质量精准调控;在推广阶段,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优秀案例的知识框架,基于云端协同平台建立多部门创新联动机制,凝练人工智能赋能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依托高校全媒体矩阵化传播体系实现经验输出,打造可复制的育人服务标准体系,构筑开放共享的实践辐射平台,最终形成“评价驱动改进—改进催生创新—创新反哺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与高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后勤服务育人体系,是提升高校后勤育人工作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可为优化高校整体育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沈徐标(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1YJC7100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