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宣传部干部处处长 王红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重要论述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智慧,对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把握好本与形的关系,做到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信念是作风的根基,夯实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首要任务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根本要求是时时修炼党性,自觉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在经常性思想政治体检中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重要法宝是践行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听民声、聚民力、解民忧、暖民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好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克己奉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公与私好比一把尺子,衡量的是党员干部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党员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面对公权,要心存敬畏、严于用权,做到“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对待公款,须厉行节俭、精打细算,“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作为公仆,当摆正位置、谦虚谨慎,树牢正确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
把握好小与大的关系,做到防微杜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作风建设要抓小,是因为“小中见大”,“滴水映日晖,微言见大义”,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关系的是党的形象。抓小,为避免“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利小惠看似微不足道,却往往已经打开了贪腐的大门。抓小,可以实现“尽小者大”,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和破题,以“小切口”撬动作风“大变革”,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全党风气为之一新。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增强抵御由风及腐和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把握好立和破的关系,做到扶正祛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作风建设要在立中破、破中立,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一方面,坚决彻底破“四风”,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及其各种变异表现,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摒弃。另一方面,坚定牢固树“新风”,自觉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让新风正气蔚然成风。
把握好上与下的关系,做到以上率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建设方面,领导干部带好头是无声的示范。”正人先正己,喊千句“给我上”,不如一句“跟我上”。党员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就要以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打头阵。坚持以人格立身,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坚持以实干立身,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坚持以廉洁立身,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做到内外兼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要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作风建设离不开外力和内力“双轮驱动”,党员干部只有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铸就过硬作风。一方面,应严格自律,练好内功。以“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对照检查、检视剖析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知善恶、明是非,对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心中有数,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方面,要强化他律,筑牢防线。另一方面,要自觉遵规守纪,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不越雷池一步,不逾规矩半分。
把握好严与松的关系,做到严管厚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干部要求严一点,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改进作风、管理队伍的基本着眼点。我们要把正确的做法坚持下去,不能放松尺度。”作风建设,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真抓严抓,就要从严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规党纪、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教育以及警示教育等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党员干部拧紧思想“总开关”;就要从严管理,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就要从严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帮助干部及时纠正思想上、行动上的偏差。
把握好标与本的关系,做到标本兼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密切关注和分析研判党情党风新动向,坚持奔着问题去、对着根源治,既治标又治本,提高管党治党的精准性、实效性。”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善作善成。治标,就要靶向发力治“已病”,强化惩治震慑,对不正之风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纠治顽瘴痼疾。治本,就要综合施策防“未病”,深化源头预防,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扎紧制度的笼子,铲除不正之风滋长的土壤,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
把握好知与行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知行合一”进行深刻阐释,他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把知行合一的要求落实到学习教育全过程,在工作推进上,要体现出有“形”更有“效”:在“形”上,坚持学查改相互贯通一体推进,聚焦主题、简约务实,严肃认真、生动活泼,营造浓厚氛围;在“效”上,深学细悟吃透精神实质,聚焦问题找准病灶,举一反三常态长效,真正实现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的目标。在推动发展上,要落脚到见“行”更见“效”:在“行”上,推动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担当作为,自觉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办成更多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在“效”上,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切实扛起“挑大梁”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