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用“大学校”讲“好故事”,让博物馆持续“火起来”

特约评论员/王玉星

5月13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的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幕。这场文化盛宴活动,联动江苏全省362家博物馆推出171个主题展览、409项教育研学活动、107场“六进”活动及79个文创市集,构建起近千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活动矩阵,必将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文物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宝贵价值理念更好传递到广大公众心中。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支持下,我国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一座座重点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博社教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文化浸润,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的江苏,现有备案博物馆362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98家,数量居全国前列,正充分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承载厚重历史,展现璀璨文明,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文化大省,江苏近年来围绕扩“量”、提“质”、增“类”,积极推动博物馆体系建设,引导各类博物馆健康发展,各地博物馆建设已由“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看遍布江淮大地上的一座座博物馆,博采众长、博藏珍品、博展风物,正成为江苏底蕴深厚、人文昌盛的最好见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1.4亿人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33955场。数据的背后,是“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现实映照,表明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大学校”里的“好故事”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博物馆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用好这所“大学校”,让历史文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透过媒体报道可知,江苏围绕“水韵江苏”鲜明特性,2024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近2500个。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还创新举办了“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截至目前,环省行活动已举办10站,累计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1.2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不得不说,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文物为脉,精心策划各类精品展陈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历史与文化涵养公民精神,正不断凝聚起强大、深厚的社会奋进力量。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更传承着文化血脉,和我们身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新征程,用“大学校”讲“好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民群众完成从“看热闹”到“看国宝”再到“看文化”的转变,相信一座座博物馆必将持续“火起来”,更好发挥教育功能!(王玉星)

责编:陈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