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观·点|在江苏 打开博物馆的N种方式

518日是第49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观众在苏州湾博物馆“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苏州站上与数字化展览互动。张锋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举办特色咖啡市,“戏曲+咖啡”的跨界融合引来大流量。袁新宇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南京大报恩寺每晚的亮灯吸引不少年轻游客专门到此打卡体验。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在江苏,逛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的新风尚:南京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前,众多年轻身影到此打卡与古都同框;苏州博物馆竹林下,汉服少女步履轻盈,与江南园林美学融为一体;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创市集,冰箱贴、明信片等“小可爱”引人围观……青年人为博物馆注入花“Young百出的新活力。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推出的特色文创产品,“时光印记”明信片成了不少年轻人到此打卡的理由。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玄玄 摄
女孩们化身簪花仕女在苏州博物馆打卡拍照。近年来,着汉服、赏文物、打卡博物馆成年轻人的新宠。 蔡亮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体验投壶、看古风古装秀……节假日夜晚的南京博物院,依旧热闹非凡。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宁摄
透过南京六朝博物馆的落地窗与城市合影,成了不少年轻人逛展的理由之一。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万程鹏 摄

在江苏,博物馆也呈现出更多的年轻态: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戏韵咖啡”将昆曲水磨调融入拉花艺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时光印记”明信片,让三叶虫化石的纹理化作可邮寄的文明密码。当博物馆放下“身段”,以青年喜爱的方式与之同频共振,优秀传统文化也获得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鲜活表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的文创市集受到年轻观众青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余萍摄
5月14日,游客在张家港市后塍街道沙洲优黄文化园沙洲优黄博物馆参观游览,了解黄酒历史,感受酒文化魅力。施柏荣  李永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戴上数字眼镜看古城砖的前世今生,5月4日,人们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游览。杨素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在江苏,博物馆还蕴藏更多的科技范:触控交互、体感交互、3D动态投影、VR/AR/MR 、全息成像……各种可视化科技纷纷涌现,让老牌场馆与小众展览都成为网红打卡点,“文物+科技”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得。

南通纺织博物馆举办以国风为主题的市集,国风与新潮融合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游玩。董海军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泗洪县博物馆举办了“文物涂鸦”,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黑陶高柄杯、中华第一灶等历史文物的认识。刘烨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徐州博物馆推出迷你金缕玉衣冰箱贴,文创新意足,吸引游客购买并打卡文物,趣味横生。仇明浩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2024年,江苏备案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达1.4亿人次,位列全国第一。在这里,感受历史与未来的交响,文博大省江苏等着更多年轻人用别“Young”的方式来解锁。

策划:田梅 肖勇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视觉中心出品

责编:张筠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