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东南大学自主研发的“东大鲲鹏——全球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作为学校科技创新代表项目首次参展。我作为“东大鲲鹏一号”研发团队的一员,深感自豪。
我是庄伟超,一名来自浙江的“90后”。
小时候,当同龄人追逐遥控车时,我喜欢闷在家里把家电一一拆解。那些闪着金属光泽的电路板,像夜空中的星光一般照亮了我对机械世界的想象。

在南京理工大学的九年求学生涯,为我打开了进入车辆工程专业的大门。跳动的数据曲线,钢铁的冰凉触感,让我仿佛触摸到中国智造的时代脉搏。
在异国实验室里反复推演过的公式和畅想,后来在东南大学车辆工程科研创新团队逐渐具象化。
我们为什么不能造一辆既能翱翔天空又能驰骋大地的飞行汽车?!
这个看似疯狂的念头,后来成了“东大鲲鹏一号”的雏形。

别小看它紧凑的身材,实际上它现在能够实现500kg的最大起飞载重。依靠航空电池,能够实现20分钟续航。有人问我它背后的奥秘。我想那可能是在研究桨叶和车身结构的干涉问题时,通过上百次的失败试飞才找到的黄金平衡点;可能是在处理飞行域和底盘域的协同问题时,依靠团队的齐心协力实现的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当这台“小可爱”首次载重平稳升空时,我望着监控屏上的续航倒计时,耳边好像又响起了儿时拆解闹钟时咔哒作响的齿轮声,就像是时光对创新的温柔注脚。

我觉得南京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优良科研创新环境的城市。在秦淮河畔的梧桐树影里,我们团队正在绘制新的蓝图。实验室有序忙碌的数据,会将飞行汽车2小时续航的理想熔铸成真。
科研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修行,它是科技创新与未知世界的浪漫共舞。
当“东大鲲鹏一号”的螺旋桨一次次划破晨雾,我知道,那些曾经被视为天方夜谭的梦,会在我们这代青年手中,变成献给中国智造的时代答卷。
策划:鲍晶
统筹:洪艳 于燕
视频:周天琦
文字:吕泽宇 朱甄宇 杨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