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别把“老弱病残”遗忘在规则的角落

近日,发生在湖南株洲的一则新闻令人痛心。一位重病缠身的老人,在家属因故不能代取存款的情况下,被抬至银行办理业务,却在过程中不幸因突发疾病去世。银行“必须本人办理”的规定,让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仍要承受奔波之苦。事件暴露出一些机构在设计规则时,对特殊群体关怀缺位。

银行有身份核实的制度,初衷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资金安全,这无可厚非。但当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被抬进银行时,工作人员看到的不应只是“不符合流程”的规定,更应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若银行在业务流程设计时,能充分考虑老弱病残群体的身体状况和实际困难,比如明确上门服务的操作细则,对基层员工进行人性化服务培训,让一线人员在面对特殊情况时有灵活处置的权限,这场悲剧或许就能避免。规则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要在安全与温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特殊群体也感受到制度的温度。

从高龄老人被要求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到重病患者必须亲自激活社保卡……这些现象背后,是部分机构、部门在技术应用和规则执行中的机械思维。他们将“标准化”等同于“一刀切”,将“防风险”异化为“免责式管理”,在制定规则时只考虑大多数人的“通用场景”,却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特殊场景”视而不见。银行、社保、通信等机构、部门,肩负着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安全意识强是优点。但这种安全,不能以牺牲特殊群体的权益为代价。当规则只关注“流程是否合规”,却不关注“人是否需要帮助”,这样的规则就偏离了服务的初心。

对老弱病残群体关爱的力度,折射着社会治理的温度。这种关爱,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规则设计中。一方面,相关机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调研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特殊群体绿色通道”制度,明确上门服务、代理办理等具体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流程,让规则有“特殊条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督考核,将人性化服务纳入绩效评价体系,避免制度在执行中走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各部门打破信息壁垒,通过数据共享减少不必要的证明和流程,让技术真正为特殊群体服务,而不是成为他们办事的障碍。

(袁媛)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