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生活与法 > 正文
生活与法︱当真兄弟拿出一张假遗嘱,阁下又当如何应对

南通人老王前两年去世时,父母妻儿都已不在人世,留下的老宅和存款成了五个兄弟姐妹的心结。这时突然出现两份截然不同的遗嘱,让这个普通的遗产继承案变成了真假难辨的亲情考验。

真实案例

老王去世后,他的五个兄弟姐妹按理说成了法定继承人。这时,老赵等四人拿出一份遗嘱找到了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只见遗嘱上面写着:老赵他们照顾老王度过晚年,B房子归他们,银行理财款每人分10万,剩下的上缴国库,至于老王的兄弟姐妹则一起继承A房子。而老王的亲兄弟王甲也掏出一份遗嘱,称A房子是留给自己的,全部存款也是独属自己的,B房子给剩下的兄弟姐妹分。

法官在审理时发现了蹊跷:王甲提供的“遗嘱”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劲,经鉴定,落款日期后的笔迹其实是后来补写的,连签名都是冒牌货。更离谱的是,老王刚走,王甲就急吼吼转走了60多万元存款。

法院最终判定,王甲不仅造假还私吞遗产,直接取消了他的继承资格。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这种恶劣行为必须出局。最终,A房子由其他四兄妹平分,老赵他们按真实遗嘱得到应得部分,被私吞的钱全部追回充公。

温馨提醒

遗产继承不是“谁手快谁得”“谁胆大谁有”的游戏,法律保护的是真实的意愿表达。那些动歪脑筋伪造遗嘱的,就像在考场作弊——不仅要取消成绩,还可能被请出考场。毕竟,亲情经不起算计,法律容不得欺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