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1小时1000盘!智能育秧好神奇

秧好半熟稻,培育适龄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优质的基础。进入立夏节气,江苏各地陆续开始育秧。随着农业机械化、智慧化进程加速,科技感更足、效率更高的智能化育秧工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田间地头。

精准播种,高效助力作业

5月13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来自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参观团队正与农技人员交谈育秧要点。在他们身后的玻璃育苗室内,一盘盘刚冒出白色小芽的秧盘正随几层楼高的红色架子缓缓移动,四周风扇开足了马力吹风,颇为壮观。“这是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从暗室出来的秧苗来到这里进一步生长,不仅能集约土地,更能科学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有利于秧苗科学均匀生长。”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孙学磊介绍。

不远处的育秧工厂里,6条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一字排开。一堆绿色9寸秧盘被挨个放到膝盖高的传送带上,铺上底土、均匀洒水、播撒稻种、再次覆土……短短十几秒,一盘盘放好的秧盘便来到流水线末端,崭新的绿色机械臂自动抓取码放“叠盘”,基质和稻种在旁边堆放整齐。“这是宿迁目前最先进的育秧流水线。人工育秧凭经验覆土,机器设置了精密的参数。如果开足马力,一小时能育秧1000盘,一天工作10小时育秧1万盘。”孙学磊介绍,这些设施在去年11月建成,今夏初步投入使用。

5月12日,江苏省水稻单产提升暨集中育秧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南京市浦口区举办。观摩现场,永宁智能育秧中心的两条流水线同样引人注意。永宁智能育秧中心负责人邵名文介绍,中心于2024年5月建成并试运营,今年全面投产。所有环节均由自动化机器完成,仅需4名工人操作,一天8小时育秧1.5万盘。育出的秧苗品质稳定可控,且不受天气影响,出芽率在95%以上,育秧时间稳定缩短至25天左右,一个月内可为2万亩水稻或油菜育秧,最高一季可实现4万亩育秧产能。

科学育苗,数据说了算

除了流水线作业更加高效,还有进一步的数字赋能让育苗作业更加精准。

比如,育秧最先一步的浸种就能科学调控。宿豫区关庙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里,两台一体式浸种催芽机正在翻滚作业。“一台机器可以放800至1000斤稻种,浸泡24至36小时后脱水处理进入育秧流水线。相比较以往的人工取桶浸种,机器能实现恒定水温控制、底部微孔增氧、上下水自动循环,种子泡得更充分。”一名工人说。

再比如,流水线末端叠放整齐的秧盘被叉车移放到3间暗室,室内温度被精准调控至32摄氏度、湿度为60%,用时48—60小时便均匀催出约1厘米高的白色小嫩芽,成活率在90%以上,接着秧盘将被移送至育苗室。孙学磊说,这些秧苗长到七八厘米高后,会由行车操作移送至大田继续生长,每块田里有几名工人站在田里根据需要取下即可。

宿豫区大约从6月10日至13日开始插秧,提前30至35天育秧,今年育秧预计持续至5月28日。孙学磊表示,智能化育秧工厂不仅为农户服务,也是智慧农业发展大势所趋。他解释,种植1000亩水稻需要十多亩育秧田,而田块在2月底就要进行深翻、平整,因此很多大户舍不得匀出土地来育秧。如果大户从农服中心订购秧苗,既节省土地,又能每亩节约20至30元。长远来看,农机化水平提升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有了数字赋能,育秧还装上了“智慧大脑”。永宁智能育秧中心今年新投入使用了“数字育秧管控中心”,智能育秧设备实时上传数据,工人通过手机就能看到作业状态、工作效率等。“过去育秧凭经验,现在数据说了算。”邵名文说。

技术迭代,深挖智慧潜力

宿豫区今年计划种植水稻45.5万亩,育秧面积约2.5万亩。为联动育好秧、助推水稻单产提升,宿豫从多方发力。品种上主推荃两优丝苗、徽两优898、九优粤禾丝苗等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物资上采用环保绿色产品,包括育秧基质625吨、秧盘42万张、无纺布25万平方米。5月12日,组织全区种粮大户、乡镇农技人员开展育秧技术培训现场会,邀请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现场讲授水稻种植技术要点。此外,还指导农户提前备好壮秧肥料、精耕细作,以及提醒农户在稻种出苗后,重点抓好苗床管理,做好肥水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把抓好水稻集中育秧作为推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要措施,推进育秧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化催芽等育秧关键技术落实,全市现有22个集中育秧中心。为强化科技赋能,南京还开展市级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推动形成“科技+服务”产业模式,委托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联合市、区、镇三级农技人员大力开展稻麦生产技术服务指导,培育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主体“两支队伍”,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卫宁表示,江苏水稻品种推广、壮秧培育、耕整栽插、肥水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发展集中育供秧,高标准建设集中育秧中心,因地制宜推广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需要加强宣传培训,持续控减直播稻,优化品种布局和栽培管理,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坚持增产与防灾减损并重,不断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同时要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在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环节智慧化上挖潜力,强化平台建设和装备集成,积极推进水稻生产智慧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通讯员 高金军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