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湖南“00后”小伙朱云飞的奇幻改名事件,在公安机关再次依法驳回后告一段落。从去年5月朱云飞首次申请将名字改为“朱雀玄武”开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先后数次申请改名,从“朱雀玄武敕令”“周天紫微大帝”到“周乔治华盛顿”,均被公安机关以不符合姓名登记管理相关规定驳回。尽管这一事件暂告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思考仍在继续。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姓名从来不只是符号。华夏先民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智慧,将姓名视为家族传承与文化认同的载体。父母长辈为子女晚辈取名往往寄托着美好期许,而朱云飞频繁改名追求“标新立异”名字的行为,无疑是在挑战这种文化共识。姓名作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其严肃性和文化内涵一旦被消解,可能对社会的认知体系造成冲击,甚至引发身份认同的混乱。
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实赋予公民姓名权,但这一权利并非毫无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变更姓名需符合公序良俗原则。朱云飞申请的“周天紫微大帝”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周乔治华盛顿”拼凑外国政治人物姓名,均与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相悖。姓名不仅是个体标识,更承载着社会伦理与价值观念。公安机关依法驳回此类申请,合情合理。
从当事人自身而言,其频繁改名或许源于表达欲或心理需求,但多次被驳回的经历也说明,行使权利不能突破基本规则。姓名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标识,过于猎奇的选择可能在教育、就业等场景中引发过多关注,反而不利于个人发展。
更深层次地观察,朱云飞反复更名的行为,或许折射出部分青年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的身份焦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碰撞的背景下,一些人试图通过极端方式挣脱传统束缚,却在标新立异中陷入另一种形式的迷失。这种现象提醒我们,个性张扬不应以割裂文化根基为代价。
一个人的姓名不似游戏世界里的“ID”,它如衣冠,既要彰显个性,承载文明,更要遵从法律,如此方能不负“名”之所托,让个体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胡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