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说到与博物馆相关的变化,不少人有个鲜明的感受:在中国的博物馆里,来参观的外国游客变多了,能看到的外国文物也变多了。
今年“五一”假期,位于江苏的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75家博物馆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选择,精品特展与非遗展演勾勒出江苏水乡的文化轮廓。在上海博物馆,随着“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超过70%的观众为了观展从外地专程赶来,包括大量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当“China Travel”成为国际热词,当中国迎来“平视世界的一代”,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力,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是历史文脉的物质载体,更是文明互鉴的天然平台。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凝结着民族智慧,是跨越国界的文化语言。从红山玉龙见证的中华文明起源,到丝绸之路文物讲述的中外交流史,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对话的使者。当外国游客在博物馆凝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的历史厚度,更是人类文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温度。
提升博物馆的国际服务能力,是发挥桥梁作用的基础工程。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将博物馆纳入行程,对服务的便利性提出更高要求。北京各大博物馆均已接入Visa等国际通用信用卡支付系统,为海外游客提供了支付便利;不少博物馆在官网开设英文预约通道,优化涉外票务流程。这些细微举措,直接影响着外国游客的参观意愿。只有让国际游客“进得来、看得懂”,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增强博物馆的国际传播效能,还需构建立体多元的话语体系。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博物馆更要主动占领国际传播阵地。江苏博物馆的实践证明,精品展览本身就是最好的“国际语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漕运盛景,外国游客无需翻译即可感知水网纵横的东方智慧;南京博物院的非遗展演中,昆曲水袖与评弹丝弦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形成二次传播。同时,海外巡展、学术合作等“引进来、走出去”的举措同样关键。从《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在法国引发轰动,到“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南宁受追捧,双向交流的展览机制正在打破文化隔阂,塑造更立体的中国形象。
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了博物馆的交流体验。现代旅游已从“打卡式”转向“沉浸式”,外国游客尤其渴望深度体验在地文化。江苏将博物馆纳入水乡文化旅游线路,让观众在参观后漫步古运河畔、品尝淮扬美食,这种“文化+场景”的融合模式,既延长了停留时间,又深化了文化认知。博物馆与城市文脉的联动效应不可小觑,将文化体验从场馆延伸到城市空间,博物馆便成为解码中国的原点。
今天,文明交流互鉴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博物馆作为“立体的百科全书”,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它既需要在展陈设计上用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诠释东方美学,也需要在服务细节中体现“以文化人”的温度;既要有“引进来”的包容胸怀,也要有“走出去”的主动姿态。当文物保护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深度融合,博物馆就能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