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去历史尘埃,博物馆里的文物显露出它们原本的纹理色泽,文创设计师们通过深刻理解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巧思善工“唤醒”文物。如今,博物馆人气高涨,文创走红出圈,文创设计师们却选择“大隐隐于市”,开始他们下一程与历史对话的“造物”之旅。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叩开博物馆之门,拜访文创设计师,听听“我在博物馆‘做文创’”的骄傲与思考。
“文创设计其实是要注入很多思考和理解的”
“90后”宋璐可算得上是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以下简称“科举博物馆”)的“老人”了。从南京林业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2016年,宋璐入职科举博物馆,成了一名文创设计师。
2017年1月28日,科举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人们穿梭其间,如同翻阅一部生动而完整的科举文化史。据了解,科举博物馆依托江南贡院深厚的历史文化,提取科举相关元素,迄今已设计开发了上千款产品。其中超级IP状元郎、“榜”系列、“鱼化龙”、“惟有读书高”、“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等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错的美誉度。

八年间,科举博物馆的文创脱颖而出被人们喜爱,而它们背后的设计师宋璐和团队也走过了从“设计小白”到成熟设计者的过程。“现在去看最初设计的一些文创还是很稚嫩的,基本上都是从馆藏文物里面固定地提取一些图案,很生硬的就直接应用到产品上了,弯路也没少走,比如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相对应的材质甚至包装,导致产品不是很畅销。”宋璐感慨。
科举博物馆拥有“科第世家”牌坊、康熙御制宸翰碑、状元及第匾额、武魁匾额、庄瑶殿试卷等文物,件件堪称重量级,但对于文创设计师来说,挑战和难度着实不小。“文创设计远非简单提取文物元素那么简单,其实是要注入很多思考和理解的,尤其是像我们馆,文物多以纸质、文字为主,能够提取进行二创的元素相对有限,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文创设计师的思考和创意。”

宋璐介绍,他们并没有固定的设计周期,但有“热点期”,比如眼下的考试季,会应景设计文创。采访间隙,在科举博物馆的文创店,记者看到一款金榜题名笔记本礼盒套装颇受考生和家长的欢迎。宋璐透露,礼盒封面图案选自《明状元图考》中吴伯宗的插画,明代文人风骨跃然纸上。烫金笔记本封面的云纹装饰,灵感源自科举博物馆馆藏的“榜眼及第匾额”,细腻的鎏金纹路诉说着古代文人的荣耀与期许,封条则选取清代状元蔡以台的殿试试卷,字里行间流淌着跨越时空的治学智慧。翻开内页,《点石斋画报》中与科举相关的经典画作徐徐铺展,每一幅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游客来到这里,一定是想看到一些别的馆看不到的元素和文创,所以我们在逐渐减少‘南京’城市主题元素的文创,专注于做好独此一家的科举文创。”

文创设计师往往并没有文创那么“风光”,但正因为他们的“潜心造物”造就了文创市场如今的火爆。文物的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化的创意设计,并正确运用文物,避免不恰当的改编或误用。这就要求文创设计师能将多元的知识融会贯通,包括文化艺术、馆藏资源、市场营销,以及当下流行的数字技术等。
宋璐说从自己设计的第一款文创“一路连科”书签到如今越来越复杂和精美的各式文创,她和团队一直在给自己制定小目标:“我记得第一款文创当时卖了500个,特别开心,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设计出更多爆款,以匠心独运的设计,让承载千年文脉的科举文化焕发新生,借文创载体走进大众视野,也让科举文化这一文化瑰宝被更多人了解,在创新传承中永续光彩。”
“好的文创应该像种子,在生活土壤里长出新的文化年轮”
在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走出展厅的游客,总会在文创商店“博雅汇”的展柜前驻足,眼下,南博的文创“顶流”当属一枚“小粉炉”冰箱贴。这抹穿越百年的粉色,温柔映射着南博文创团队从无到有的那些时光。

“小粉炉的成功是场美丽的意外。”作为团队成员之一,让更多观众购得精品文创早已成为张鲁的日常。她坦言,为了还原小粉炉本身光彩,设计师特意保留原石天然裂纹质感,但因工艺手段无法做到每件一致,没想到观众痴迷于这一特点,热衷在货架前挑选自己喜欢的纹路。“后来了解到观众更喜欢纹路少的透明款,我们还在这一细节上做了改进。”

张鲁回忆,文创部成立十多年来,三人初创团队起初既当设计师又做业务员,跑遍工厂讨价还价,甚至亲手担当博雅汇店面的装潢设计。一开始,设计师们摸索出“文物基因解码”模式:以18件镇院之宝为核心,延伸出汉文化、六朝文化、江苏水韵等主线,一件件文创产品陆续上架,装满了“博雅汇”的货架。十年磨砺,这支队伍已发展为设计师与运营专员十多人协同作战的专业团队,“博雅汇”也早已客似云来。

“文创不该只是展柜文物的低配复制品。”张鲁指着莫里斯展限定款草莓小偷冰箱贴说道。这款采用分层浮雕工艺的文创将威廉·莫里斯经典元素提取出来,第一批产品上架三天内即售罄。更让人叫绝的是展览配套的“草莓小偷”曲奇蛋糕。团队在博物馆露台设限时甜品店,让观众体验莫里斯家乡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用味觉延续观展体验,也完美诠释了张鲁和团队对文创的理解:不仅仅是文物的复刻。
南博火了,特展火了,文创火了。从“玉润中华”的温润典雅,到“无尽藏”的文人雅趣;从“爱琴海的荣耀”的异域风情,到“锦绣江南”的婉约秀美,再到“观天下”的恢弘大气,每一个特展的文创体验空间都别具匠心,通过场景化的设计,将展览主题与文化氛围完美融合。具有巧思的设计师们深入挖掘每一场展览的文化内核,以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元素为灵感源泉,精心打造专属文创产品。从视觉享受到味觉满足,造型精巧的“小粉炉慕斯”、充满人文气息的“东坡套餐”、以玉琮为造型的“琮礼四方”蛋糕,以及多款主题特饮等,皆成为特展文化体验的延伸,让观众在品味美食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展览背后的文化魅力。
“文创是展览的延续。”从观众身上看到无数文创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后,张鲁和团队更加笃定要去拓展文创进入公众生活的维度。于是,2023年暮秋,从博物馆出发赴栖霞山,南博文创首开“览金陵画境”实景游。这场基于“初看江南第一州”画展的文化漫游,将古画中的金陵转化为当代人的沉浸式旅程,让文创真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观众带着文创实地寻访古画坐标,在千年枫香树下品尝仿古茶点,完成从视觉消费到空间浸润的跨越。正如张鲁所说:“好的文创应该像种子,在生活土壤里长出新的文化年轮。”
“文创提炼馆藏精髓,并延展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年前,蔡敏完成了从讲解员到文创设计师的转型,和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创室一起开始了在博物馆文创赛道上的摸索与创新。

虽然从事文创设计的时间还不长,但在文创室里“身兼数职”的蔡敏对文创有着自己的思考。“现在博物馆的文创讲的是一个‘大文创概念’,是更广泛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因为岗位职能分工转换的原因,我现在接触的其实是展览、宣传及实体文创的开发。如《四时风物》主题微视频系列、《盐城盐》联名主题文创系列、‘海语’联名盐雕系列等。”谈及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四时风物”,蔡敏脱口而出。她告诉记者,“古人的消夏神器”拍摄素材时,因为要最大程度还原古人的消夏环境和方式,团队特地去了离馆区近一个小时的珠溪古镇,寻到一处别有国风意境的院子,“这个视频是在大暑节气拍摄的,参演的工作人员整整拍了一天,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不错。”蔡敏说,虽然这是一次视频拍摄,但也让她在文创设计的心得上有了新的积累,“每一次经历都可以为设计注入思考。”
而“将文博元素和产品相融”是蔡敏和团队每次开发新品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开发文创折扇时,他们会根据开发的时令及市场需求等挑选文物、筛选并确定纹样、打样制作等,“像我们的‘报春图’女扇就是在春天的时候开发设计的”。
有人说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句话在蔡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从事文创开发之前,我做了十几年的讲解员,对博物馆展陈、藏品文物、海盐文化、地方历史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设计文创打下了基础。”蔡敏说,如今,即使对海盐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已经了如指掌,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复盘”各种知识,搜集设计灵感。

“文创提炼馆藏精髓,并延展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中盐博最大的特色应该就在于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国务院批准的反映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专题博物馆。结合海盐文化的特色,我们和江苏银宝盐业有限公司联名推出了《盐城盐》主题非遗文创项目,创意来自盐城地方代表性海盐文化,紧扣‘盐城海盐晒制技艺’这项非遗技艺,从地方历史和馆藏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将家乡的味道融入了联名文创中。”蔡敏透露,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盐城盐”商标logo及20余款产品的设计开发,内容涵盖日用洗化类、家居生活类、实用类工艺品类等。如“熬波煮海”茶具,创意来源于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海盐生产技艺,融合馆藏文物和元代陈椿《熬波图诗》元素,“《熬波图诗》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盐生产的专著,从而展示海盐晒制非遗记忆,宣传海盐历史文化”。

在设计过程中,蔡敏坦言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馆区文创“与众不同”。“因为这个赛道太‘卷’,顶流IP肯定会被大家竞相模仿,所以现在文创的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具体放到我们馆,我们团队会更注重文化特色以及产品自身的实用性,而作为设计师,不断的自我成长也是必需的。”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于2024年正式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新增职业,同时,随着博物馆文创的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个行业,蔡敏说:“这让人很欣喜,说明未来的博物馆文创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表达和再创,会更好地将博物馆的厚重感与现代生活融合,年轻人身上自带的时代特征和新思维也会重塑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逻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