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交汇点观察|迈入存量时代,新型美妆集合玩家如何打造“新流量场”
Harmay(话梅)南京金陵中环“畅销榜店”  万晨/摄

无导购跟随、好打卡易出片、高性价比国货上新……以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等为主的“美妆新物种”澎湃而来,备受年轻人和资本喜爱,并迎来增长“黄金期”。但随着行业痛点的暴露和市场环境变化,新型美妆集合店陷入深度洗牌,走向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一边是关店不停,一边是扭亏为盈。

挨过寒冬,一些集合店玩家“重焕生机”的秘诀是什么?迈入“存量博弈”与“增量创新”并行的新周期,何以拿掉“网红”标签,讲好长期可持续的颜值经济故事?交汇点记者在南京的线下美妆集合店市场进行探访。

风云突变,新型美妆集合店是否“集体祛魅”

记者走进The Colorist(调色师)雨花万象天地店看到,色彩斑斓的美妆蛋墙、口红墙等装饰设计拉满多巴胺气息,不少年轻女孩驻足试妆、选购,产品多为国货和联名网红单品,价格亲民实惠。

The Colorist(调色师)雨花万象天地店内部 万晨/摄

“经常约朋友打卡,产品丰富,也没有店员打扰,想怎么逛就怎么逛。”05后张梓薇告诉记者,调色师是她装扮自己的启蒙者,对学生党友好,就像打开“平价美妆盲盒”一样。

The Colorist(调色师)雨花万象天地店内部 万晨/摄

2019年,由KK集团推出的美妆潮流零售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在广州、深圳两地开店,凭借高颜值、强体验、价格低、货品全等特点,踩中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审美变迁的红利,也为新锐国货品牌提供全渠道打通、数字化运营等服务,帮助其快速走向线下。

彼时,中国的美妆连锁店仍以屈臣氏、丝芙兰等传统美妆集合店为主,这些店偏功能性、刚需性,只专注在人、货、场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阶段。当可选的渠道增加,屈臣氏们逐渐被一些年轻消费者遗忘,美妆零售的格局就此改写。“基本上要买急用的东西才去,比如临时缺个化妆棉、卸妆水,买了直接就走。”市民李女士表示。

从即时满足到情绪疗愈,新型美妆零售从交易转向价值共生。“随着Z世代(1995—2009年出生)成为美妆的消费主体,消费场景、消费品类愈发多元化,国潮消费也日益兴起,不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创新发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慧指出。

更多新入局者也野心勃勃。自2019年起,Wow Colour、Only Write(独写)、Harmay(话梅)等新型美妆集合品牌“冒出”,一边构建城市艺术潮流消费新地,一边不断创造融资纪录、大举扩张门店。例如2021年7月,The Colorist(调色师)母公司KK集团完成3亿美元F轮融资,成为当年美妆行业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00亿元。

有了资本的青睐,风头无两的集合店品牌对线下门店的扩张满怀信心,“一城一店”“一城双店”等目标相继被提出。然而,还未在规模上大展拳脚的“零售新物种们”却提前陷入了关店的泥淖。HAYDON(黑洞)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Haydon(黑洞)设立在南京ist艾尚天地一楼显眼位置,采取“大数据+买手制”的方式选品,包含国际大牌护肤、欧美专业彩妆及小众生活方式产品,其未来概念和宇宙美学的装修设计为商场带来新鲜感。同年,Haydon(黑洞)还在杭州、成都、乌鲁木齐、宁波等城市开设10余家门店。但自2022年4月起,Haydon(黑洞)却关闭了至少8家门店,其中南京门店于2022年7月闭店。

短短两年内,被年轻人追捧的新型美妆集合店迎来“寒潮”。

新零售业内人士指出,向外看,投资人从2021年就对新型美妆集合店热情下滑,主要是上游资金供应受限,许多投资机构募资困难,且被投资标的整体业绩增长乏力;向内看,一些集合店的内容质量和品牌欠缺,营销玩法、店内选品同质化严重。同时以高投入去抓高流量,而某些定位高端的货品需要一定的用户质量,毛利水平也不足以支撑这种模式。

内外夹击的撤店潮下,Haydon(黑洞)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而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和Only Write(独写)、KKV也不断传出闭店消息。新型集合店的美妆梦碎了吗?

在李慧看来,这并不意味美妆集合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型集合店作为一种品牌,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新鲜的消费体验,体现一种消费主张,需要具备生存土壤和空间。“随着新型美妆集合店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不断苦练内功,在整体消费大环境日趋改善的情况下,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李慧表示。

自我迭代,从卖美妆到“生活美学提案者”

曾经的网红集合店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但依然有不少“长跑选手”脱颖而出,底层逻辑紧扣消费者需求,从单店爆红到逆势扩张。

5月12日下午,记者在南京JLC金陵中环看到,Harmay(话梅)门口限流进入,江苏首店效应激发消费活力。“之前就逛过上海、武汉的Harmay(话梅)店,感觉它很特别,不仅是一个购物场所,也是充满生活灵感的社交空间,仔细挑选的话能买到心仪的产品。”从常州赶来的陈敏在排队时向记者分享。

Harmay(话梅),这个2008年起家于线上淘宝店的品牌,在2017年上海安福路,以“仓库”形态开起了首个线下门店。8年后的今天,主打美妆集合的“初代网红”完成全国10个城市第16+1家门店布局,上个月又在南京、佛山、秦皇岛阿那亚北岸三地连开四家新店。

Harmay(话梅)上海武康路店内部 万晨/摄

中性仓库式的工业风格、混凝土墙面的原始装潢、裸柱和高密度货架……被称为美妆界“Costco”的Harmay(话梅),一改色彩丰盈的原始审美,像仓储式超市一样的货架被标注“基础护肤”“国际皮肤学”等醒目字样。环保理念也被“软植入”店内细节:纸箱制成陈列架、旧物改造的艺术装置等。

面对Z世代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环保、可持续理念,品牌方负责人介绍,江苏首店聚焦“金陵纸仓”元素,首次提出零售物料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并推出“话梅守仓人”IP,将可持续循环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体验。而位于JLC金陵中环负一层的“畅销榜店”,既保留了仓储式零售的效率基因,也注入了生活顾问的温度,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巴”。

Harmay(话梅)南京金陵中环店“金陵纸仓”元素 万晨/摄

Harmay(话梅)的成长也并非一路坦途。2023年,Harmay(话梅)关闭杭州天目里店、西安小寨店。价格不够“扛打”、货源不明朗、产品真伪等质疑声也源源不断。这种靠提升库存周转走量的模式难以维持且产生差异化,供应链的短板成为其竞争隐患。

这几年,Harmay(话梅)尝试跳出美妆集合店“卖美妆”的概念,转型为生活方式品牌,以多元业态吸引消费者进店并延长停留时间。“高坪效长停留”是其被行业津津乐道的特色,这也意味着转化消费行为的概率更高。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Harmay(话梅)在全渠道迎来超300万元日均销售,全国门店日均客流远超两万人,其中约20%为境外游客。

所谓“坪效”,是指单位面积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营业额,一般用于评估商业场所的经营效率,衡量的是空间效率。“坪效时间”则是引入时间维度,通过增强消费体验而提高消费者停留时间。“越来越多品牌争做‘坪效王’,也反映了对消费者时间的重视,体现了美妆消费者从单纯的实用性、功能性消费向社交型消费、体验式消费逻辑的转变。”李慧表示。

Harmay(话梅)南京金陵中环店内部 万晨/摄

Harmay(话梅)在锚定南京新街口、上海新天地等核心商圈的基础上,以商业美学的初心做零售,用丰富的设计语言和SKU(库存量单位)延长停留时间,满足消费者好奇心,引导大家把线下购物当成一场充满实验性的探索体验。例如144平方米的香港上环歌赋街店内,有600个抽屉柜,消费者打开柜子停留、观看,探索各种美妆“宝藏”,停留时间高达45—50分钟;同时敏锐捕捉文旅地标的潜力,例如秦皇岛阿那亚南岸店被打造成“海滨书店”,上海武康路店提供茶饮和休息区,像个“社区公共空间”。

同样积极自救的,还有深谙“青春文化”符号的The Colorist(调色师)。近几年,通过创新打造彩妆节、色彩体系和持续深耕市场的话题内容,成为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这些大零售平台上的“活力代表”。2023年,The Colorist(调色师)第一季度营收同比激增36%,达到36亿元,经营利润率由负转正,达到2%。

美妆集合店不再只是一个规定彩妆、护肤等元素的“命题作文”,而是一个能被时尚、潮流、文化符号和消费者偏好所装饰的社交“舞台”,核心“演员”依旧是美妆品类,但精妙的气氛塑造、醒目的品牌内容补充,都靠业态的混搭、延伸和破壁来完成。

穿越周期,美妆集合店的新故事未来可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化妆品零售总额为720亿元,同比增长4.4%,跑赢整体大盘。这也是历年1—2月化妆品零售额首次突破700亿元,也给予美妆零售市场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零售市场步入存量时代,95后与00后作为“奔涌的后浪”逐渐成为新消费流量主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未来新型美妆集合店又会长什么样呢?

李慧认为,新型集合店玩家将从收割流量的“现象级新物种”转向追求品牌的长久发展。而要实现健康的长红,则要回归至“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初心,并打造复合化组合经营。

一是加强消费品牌建设。集合店不能仅满足于做渠道供应商,要加强本土品牌建设,从细分品类中寻找增长潜力,打造差异化品牌策略。国潮风盛行之下,众多新锐品牌凭借产品创新与多元化的营销模式打开市场,国货美妆品牌持续输出,在部分渠道赶超欧美大牌,也让主打国货产品的本土美妆集合店占领上风。二是要以数字化赋能提高运营效率,加强从用户管理、商品采购、订单交易到存货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提升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感知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产品开发和研发投入。面对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美妆供应商必须加强创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如关注研发绿色环保、个性化定制、地域特色等类型的产品,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创造新消费需求。

Harmay(话梅)南京金陵中环店内部 万晨/摄

社交媒体的流行让年轻人化身“打卡狂魔”,他们对于“场景”“体验”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于新型美妆集合店而言,物理空间正在成为内容容器,消费行为加速情绪化迁徙,运营模式必须适配注意力经济的“秒级迭代”。消费者在这里买的不只是商品,买的更是“情绪体验+社交货币+生活灵感库”的复合体验。

但回归到简单的商业逻辑,消费者对美妆零售的根本需求依然不变,品质保障和价格优势仍是他们选择美妆集合店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即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比如Wow Colour推出会员制(99元年费),针对会员推出一系列线下门店的服务,比如快速修眉、快速妆容、快速美甲等,以增强客户黏性。

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除了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等焕新商业模式“自救”外,传统美妆集合店也及时洞察趋势并改变策略。

早在2022年6月,丝芙兰正式推出“就耀中国造”中国品牌发光计划,在三年内扶持五个本土品牌,成为销量过亿的高端美妆代表。此外,毛戈平·光韵、相宜本草等多个本土品牌与丝芙兰达成产品线的合作;屈臣氏也盯上彩妆市场、优化门店消费者体验,通过多元布局抢滩市场,在深圳开出了它在中国的首个Colorlab彩妆体验空间。

“相较于传统集合店,尽管新型美妆集合店拥有独特的购物体验、自由的购物空间等优势,但在互动性和专业性方面,他们仍不及传统美妆集合店。”李慧指出,两者需要改变围猎的心态,而是去相互赋能、取长补短,一方面有助于避免美妆市场的过度内卷和低价竞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过产品互补、渠道拓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屈臣氏特别成立培训中心,每年对超过3000名BA(美容顾问)提供多方面培训。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BA的专业技能,也使他们能够更自信地为消费者提供皮肤测试、化妆等服务。近两年来,新型美妆集合店也开始借鉴传统集合店的服务模式,逐渐从“无BA”进阶到“轻BA”理念,提供美容体验和产品体验,专注“深度体验”与“社交分享”,用口碑“留”客。

“新”“老”美妆集合店在不断碰撞中,相互学习借鉴产品、模式等,进一步推动整体美妆零售生态的内容升级和空间重构。越来越多品牌参与探索和变迁,有关美妆集合店的新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万晨

责编:尚雪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