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17日至18日,江苏省昆剧院携原创昆剧《世说新语》系列登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以“情之所钟”与“翩若惊鸿”两台大戏,再现魏晋风流。时值昆曲入选非遗24周年,这场演出不仅是传统艺术的舞台绽放,更是一次关于文化根脉的深度对话。

从支道林的超然到南康公主的刚烈,从甄宓的清冷到阮秀的睿智,《世说新语》系列以昆曲的婉转水磨腔,将魏晋名士与闺秀的风骨与悲欢娓娓道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新编系列折子戏虽立足现代创作,却是以纯正的昆曲样式,践行“守正创新”的文艺使命,虽未参评各类奖项,却真正成为观众与专家眼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范例。

《世说新语》系列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昆曲本体的坚守与突破。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涌泉曾指出,昆剧《世说新语》不仅是名著向戏曲的转化,更是一次“文学的再造工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曾表示,《世说新语》既展现了昆曲的原生态,也呈现出其文化根源,体现了“新中见根,旧中见新”的辩证关系。
编剧罗周以《世说新语》原著为“瓜藤”,通过现代戏剧结构重组历史碎片,形成“单折独立成戏、多折气脉贯通”的新范式。每折作品又在恪守昆曲曲牌体规范、行当程式等传统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叙事视角与人文思考。如《访戴》一折以“兴尽而返”的极简处理,还原魏晋名士的超然风骨;《索衣》则通过王戎吝啬表象下的精神困境,折射乱世文人的复杂人性。
刚刚上新的“翩若惊鸿”系列,更将目光投向探寻魏晋时期风姿各异的女性风采。艳绝清冷的甄宓、豪荡飒爽的南康公主……《烹粥》一折,貌丑才高的阮秀以一句“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展现古代女性突破封建囹圄的智慧。这种“历史新写”并非对原著的简单扩充,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构文化基因,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所言:“《世说新语》让魏晋风度与昆曲美学深度融合,实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在音乐设计上,订谱师迟凌云遵循“紧依传统”原则,以传统曲牌为基础,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调整唱段节奏。《赋洛》一折中,曹植作《洛神赋》的哀婉意境,通过昆曲“一唱三叹”的唱法,将骈赋辞藻转化为流动的舞台意象,既保留古典韵味,又契合当代审美。
在当下戏曲创作普遍追逐奖项与流量的背景下,《世说新语》系列显得尤为珍贵。主创团队明确表示,该剧的创作初衷并非迎合评奖标准,而是以“修旧如旧”原则恢复昆曲创作传统。导演石小梅坦言:“我们追求的是让观众沉浸于戏剧本身,而非依赖声光电的舞台包装。”
同时,该系列创作过程中,江苏省昆剧院构建了老中青三代演员“传帮带”的传承体系。导演石小梅介绍:“第二、三、四代艺术家倾囊相授,助力第五代青年演员独立完成《结发》一折。”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让施夏明等第四代演员成长为舞台中坚,更使昆曲艺术的生命力代际延续。在北大演出中,《舞诀》《迎妻》等折子戏仅凭演员的唱念做打便征服全场,印证了“戏以人传”的艺术真谛。
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以昆曲为载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产生精神共鸣。当甄宓截断青丝、阮秀淡然烹粥时,当代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女性的抗争,更是对自身处境的映照。专家普遍认为,《世说新语》系列的成功,归根结底源于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自信表达。

《世说新语》昆剧系列在北大引发的热烈反响,印证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它用实践回答了一个关键命题:如何在全球化与娱乐化浪潮中,让古老艺术既不迷失于形式创新,也不困守于陈规旧制?答案正是“守正创新”四字——守文化根脉之正,创时代精神之新;守艺术本体之正,创表达方式之新。正如江苏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刘旭东所言:“《世说》是昆曲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弥合了古今文化断裂,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艺术范本。”
当大幕落下,余音绕梁之际,我们不仅看到一部戏的成功,更看到一个古老剧种在当代文化自信中的从容绽放。或许,这正是《世说新语》系列留给时代的最深印记:艺术的真谛,从不在喧嚣的领奖台,而在每一句唱词的身段里,在每一次薪火相传的凝视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