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听·见|我们离博物馆还有多远?

近日,山西太原高一学生张斐翔在游览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该馆收藏的多个瓷器标识出现错误或者不当,随即告知馆方。馆方邀请张斐翔与文物专家一起参与讨论和研究,最终确认并纠正了他反映的错误。

无独有偶,2023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曾公开致谢西安中学生小李,其在参观时,发现某幅壁画说明牌将“步辇”误注为“轿子”,经文物专家复核,该指正精准还原了唐代礼仪制度细节;前不久,成都初三学生小徐在参观四川博物院时,发现一面标注为“魏晋南北朝”的铜镜应该是汉代文物,他指出了这一错误并迅速得到馆方的回应“已经纠错”;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内蒙古11岁女孩发现河北博物院《中山国主要战事》展板上关于“云中”和“九原”的注释有误……

敢于质疑、有理有据,少年勇做博物馆“一字师”,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不再是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少年们对文博的热爱并非停留在打卡、集章上,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兴趣、有知识储备,且认真仔细观展,“看懂”博物馆。这些少年也给不少成人上了一堂课,回答了对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另外一种质疑——越来越多的人挤进博物馆能改变什么?打卡式逛馆看展意义何在?

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现场,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光看数据,也知道博物馆早就不再是门可罗雀,而是炙手可热,不少人开玩笑说:“如今的博物馆,最不缺的就是人。”“博物馆热”展现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以及年轻人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推崇。但热热闹闹的另一面,不可否定存在一种现象:一些人走进博物馆,面对珍贵文物不是专注欣赏,而是举着手机寻找“最佳点位”不停自拍;不是抱着一种敬畏、学习的姿态而来,只是为了获得“到此一游”照而去。这无疑使得博物馆和一些“网红书店”一样,异化为纯粹的打卡地。当表演需求超过求知渴望,迫使真正希望拥有深度文化体验的参观者逃离,对自身而言更是无甚意义,即使文物近在咫尺,你仍然与它相隔万里。

当博物馆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当逛博物馆成为一种家国情怀、文化消费,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逛博物馆?从“走近”到“走进”,我们离博物馆还有多远?

从热潮中抽离,在喧嚣中冷静,博物馆的价值从来不在于能吸引多少人走马观花,而在于能真正滋养多少人的精神世界。能让自己发光的也从来不是拍照打卡、历数出多少的“到此一游”,而是我们对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在历史纵深里看见自己,在文化长河中锚定方向,这才是博物馆的价值,也是我们自己的价值。

(黄欢)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