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一群加拿大青年来到江苏演《雷雨》,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在江苏奏响

交汇点讯 “离开这沉闷的地方,去寻找我们的自由!”5月19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实验剧场,当加拿大青年演员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唱响《雷雨》经典台词时,掌声雷动。

连日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歌剧团30名青年艺术家来到南京、苏州等地参加“锦绣江苏·国际青少年交流营”活动,与江苏学生联袂演绎《雷雨》中文版歌剧。这场由中加青年共同编织的艺术盛宴,让曹禺笔下的经典在歌剧舞台上焕发新生。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歌剧团艺术总监南希·赫米斯顿(Nancy Hermiston)的坚持,让这场演出充满深意。“温哥华有超过50%的亚洲人口,其中很大比例是华人。华人社区建造了加拿大最好的剧院之一。”她轻抚着印有中文台本的乐谱说道。

作为该剧导演,她特意选择用普通话演绎这部改编自中国文学经典的作品,“这是对华人贡献的致敬,也是跨越语言的艺术实验。”在她看来,《雷雨》中两代人的冲突、命运与自由的撕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内核一脉相承,“人性的困境永远能跨越国界”。

舞台上,饰演繁漪的加拿大演员克里斯蒂娜·德梅奥(Christina Demeo)身着一袭红色旗袍,用普通话唱出“命运就像那榴花般坎坷”。谁承想,这个姑娘,在参演雷雨之前,并未学习过中文。而她也在排练中硬生生“啃”下了所有唱词。

“就像攀登一座陌生的语言高山。”她笑着比画。排练时,她将拼音标注满乐谱边缘,跟着华人演员逐字打磨声调,甚至把台词录成音频反复聆听。“中文的韵律太美了,每个字都像在跳舞。”

《雷雨》探讨的人性弱点、代际冲突与价值观碰撞,与莎士比亚作品一样具有普世性。剧中周萍与繁漪对自由的追求、长辈与青年的观念冲突,正是古今中外年轻人共同面对的生命课题。

“现在理解了剧情,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我感受到了角色内心的撕裂与渴望。”她透露,旅途中东道主的热情让她的中文水平“远超预期”,未来更希望深入学习中国古典音乐。

本次交流活动,加拿大青年艺术家们用中文演绎中国经典话剧《雷雨》,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师生以精湛的技艺配合演出,是对艺术的致敬,更是中加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双方共同谱写了一段跨越国界的艺术佳话。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说,江苏与加拿大教育交流与合作往来密切,苏州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十余所加拿大知名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师生交流、联合培养、教育实习、科研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共建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等领域形成全方位合作格局。他希望,中加青年学子们以艺术为媒,增进理解与友谊,为推动中加续写友好新故事贡献青春力量。以文化为桥,推动人文交流互动,共同绘就“美美与共”的人文交流新画卷。以江苏为窗,探索更多合作可能,加拿大学子常来江苏交流学习,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收获成长,感受江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生机勃发的创新活力。

夜晚的《雷雨》,正为南京、苏州续写着新的文化对话篇章。据悉,“锦绣江苏·国际青少年交流营”活动是我省教育国际交流品牌项目,举办10年来,邀请了2000余名国际青少年来苏交流,已经成为江苏与世界青少年交心交友、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文

陈俨/图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