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小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让人眼前一亮。67岁的南京玄武区新街口社区退休工人申进以普通居民代表的身份,用“体重减轻30斤”“血压、血糖控制良好”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家庭医生指导下实现健康“逆袭”的故事。这位普通发言人的分享,实则蕴含着“不普通”的深意。
长期以来,公共卫生政策宣传多以专家解读、数据呈现为主,虽具权威性,却容易与公众产生“距离感”。此次让普通居民代表登上国家级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以往“专家主导”的惯例,以“普通人讲大白话”的形式亮相,无疑是一次突破性探索。这种改变,并非简单的人员角色调整,而是释放出意味深长的“不普通”信号。
这是一种饱含人文关怀的姿态,彰显着民生视角。将镜头和话筒对准基层,让健康治理回归到“人”的真实体验,充分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百姓声音的尊重与重视。政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谁来当发言人,而在于能否转化为个体的获得感。申进的朴素讲述,让“健康中国”战略落地为“家门口的守护”,让我们能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基层健康服务带来的实际成效,也让政策制定者、社会各界得以从百姓视角审视工作,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折射出改革决心。让普通人站上国家级发布会的讲台,不仅是发布形式的创新,更是政府部门主动革新、积极求变的生动体现。任何改革都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外行能否讲清政策”“个体案例是否以偏概全”,每一次探索都会面临各种质疑。是选择勇敢探索,还是墨守成规,考验着改革决心。当发布会将话筒交给申进,实则是将政策评价权交还群众,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不同声音,进一步完善政策反馈机制,恰恰彰显了改革的诚意与决心。
这是一种充满巧思的智慧,展现出创新成效。家庭医生制度不是枯燥的“签约率”数字,而是让一位老人重获健康生活的具体改变;基层门诊减重服务不只是医学指南,更是“28天控糖服务”“3个月的运动干预签约包”等实在举措。相较于专业术语的堆砌,百姓的现身说法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以人带事”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家庭医生制度的信任,更通过个体案例的辐射效应,激发更多人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申大爷登上国家级新闻发布会这一“不普通”事件,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带来启示。无论是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还是其他领域,都应当主动切换到百姓视角,关注民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体验;勇于突破陈规,以创新思维探索更高效、更贴近民心的工作方式。当公共政策不再执着于宏大叙事,当改革者习惯俯身倾听百姓声音,那些“不普通”的突破,终将转化为老百姓可触摸的幸福生活。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