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大学生、老年人 千万别上这种当!13名电诈帮凶被抓获

今天(21日)上海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一起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电话卡和银行卡的案例。今年4月,警方在侦办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过程中,对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电话卡的可疑情况开展反查,通过循线深挖、集中收网,成功打掉一个涉及开卡、地推、收卡、接码等多个环节,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违规办理电话卡的涉诈黑灰产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查证涉案电话号码1.3万余个、接码短信35万余条。

警方在前期办理电诈案件时发现,境外电诈团伙所使用的电话卡注册人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可这名学生却对自己办理过手机卡毫不知情。据学生回忆,前几个月曾被同学拉去兼职办理了银行卡,可能在此期间泄露了个人信息,警方侦查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

经过缜密侦查,警方于5月分批实施了抓捕,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3人。其中,犯罪嫌疑人董某曾在银行、通讯运营商等公司工作,对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开卡业务均较为熟悉。辞职后,便与诈骗分子相勾连,伙同他人成立劳务分包公司,专门从事银行、通讯运营商外包的“地推”服务,在获取了大量个人信息后,又违规办理、贩卖电话卡给境外诈骗团伙,从中牟取非法利益。

调查发现,在该团伙获取个人信息的群体中,不乏一些学生和老年群体,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电信网络诈骗工具人。

针对学生群体,该团伙通过招募学生兼职拉人头的方式,许诺其只要拉够一定数量需要办理储蓄卡、信用卡的同学前往咨询,就可以获取200到300元不等的好处费、人头费。一旦有人咨询,犯罪嫌疑人以办理信用卡、储蓄卡送礼品、现金返利为诱饵,吸引学生办卡。在办卡时,谎称录入信息不成功要求重新输入,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身份和人脸信息,违规办理电话卡。

针对老年群体,该团伙则在各大菜场、商场等地,以开户后三个月即销户、开户即赠送大米、鸡蛋等为诱饵,诱骗前来领取免费赠品的老年人开办新入网手机卡。在确认老人没有使用的需求后,当面上演一出当场假装掰断卡的动作,将这些已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的手机卡非法截留。随后,这些电话卡插入“猫池”来批量接收验证码,再将验证码转发给境外诈骗团伙,用于注册短视频、购物、交友软件等平台账户,为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

目前,1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这起案件中,市民群众不难发现,这些非法获取的手机卡及其服务密码被诈骗分子利用后,将会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也会使网络环境充斥大量虚假账号和恶意行为,影响互联网企业正常运营,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对此,上海警方提示,每个人都是保护个人信息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信息保护习惯,涉及身份验证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也不要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切勿为了蝇头小利,成为诈骗分子的“工具人”。同时,也提醒各大公司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法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各方合力保护数据与隐私安全。(记者 俞翔)

责编:吕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