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协作牵线“扬州鹅”扎根黄土坡,托举起群众致富增收梦——
“嘎嘎队”蹚出高原“白羽传奇”
5月的陕北高原,黄土坡上的沙柳正处于果期,枝叶随风轻摇。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魏家楼镇王梁村的扬州鹅养殖基地,一群刚刚孵化出壳的“鹅二代”也在暖棚中摇晃着脑袋。这些鹅苗的父辈,正是去年从扬州跨越1350公里落户榆林的“先锋部队”,如今在黄土高原扎根繁衍。

黄土地上的“扬州试验”
2023年,新一批扬州援陕干部抵达榆林时,当地的发展难题横亘眼前:绥德红枣连续滞销、横山产业单一、群众增收渠道窄。“南方水乡的白鹅,能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安家’?”扬州援陕干部了解到扬州鹅在干旱地区养殖的成功案例,萌生这一想法。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扬榆协作工作组组长马俊表示,这个大胆的设想,如今已经转化为苏陕协作中产业合作、助民增收实践的一道亮眼风景。
2024年初春,扬州鹅苗孵化基地内,5000只鹅苗破壳而出。它们乘上卡车,历经14小时车程抵达横山区波罗镇。卡车门打开的瞬间,村民王久义凑近一看直摇头:“这小玩意能活?”他是该镇双河村第一个报名养鹅的农户,但疑虑重重:北方风沙大、温差大,鹅苗能扛住吗?就算成活,养出的鹅卖不出去咋办?
来自扬州的挂职干部,横山区委常委、副区长金川介绍,为解决当地农户的顾虑,苏陕协作资金投入80万元建设标准化鹅棚、温控系统和饲料加工车间,扬州企业承诺保底回收。有了这份底气,王久义撸起袖子,在80亩撂荒地上建起养殖基地。他在这里种植玉米、苜蓿,铺设循环水渠,让鹅群住进恒温28℃的“托儿所”。“起初连鹅苗脱温水温都不会调,扬州专家手把手教了3天。”老王告诉记者。2024年底,该镇首批接收的5000只鹅出栏,净利润超过10万元,鹅粪还田还让玉米增产两成。消息传开,周边农户纷纷前来“取经”。
产业协作的“破壁密码”
5月18日,记者来到魏家楼镇王梁村,当天这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扬州援陕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向基地捐赠了5000只鹅苗。未来,这家扬州公司还将向农户提供养鹅的技术支持。
陕北为何能养鹅?科学和数据揭开答案。榆林拥有1481万亩天然草地、饲草年产量600万吨,干燥的气候大幅降低了病害风险,反而成为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有了基础条件,苏陕协作打造“全链条护航”的帮扶机制。技术层面,扬州通过光照调控让鹅群在陕北的寒冬仍能稳定产蛋;资金方面,苏陕协作资金累计投入超200万元,建设标准化棚舍、温控系统和雨水收集设施,使养殖成本下降30%;市场端,扬州援陕农产品商贸公司搭建“保底收购+深加工”网络,在扬州建成SC认证盐水鹅加工基地,让陕北鹅直通长三角餐桌,以订单农业保障农户“零风险”。
产业的“化学反应”不止于此,在榆林绥德县枣林坪镇,另一场试验同步铺开。这里地处黄河沿岸,枣林茂密却因产业单一陷入困境。扬州挂职干部,绥德县委常委、副县长杨荣协调引进林下养鹅模式,首批2000只鹅苗于2024年5月来到枣林。枣后坪村党支部书记郝如飞见证了养鹅带来的成效:当年中秋节,首批白鹅运抵扬州当日即被抢购一空,村集体增收6万元。
横山区魏家楼镇的养殖棚旁,青贮饲料加工厂日夜运转,玉米秸秆变废为宝;鹅粪制成有机肥,千亩农田年均节省30万元。扬州援陕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维维算过一笔账:“北方鹅生长周期比南方缩短10天,单只净利润高出15元,这就是产业转移的‘时空红利’。”
托起助民增收的“白羽答卷”
在横山扬州鹅养殖基地的账本上,一串数字见证着变化:2023年养鹅数为零,2024年突破2.7万只。该基地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党支部协调土地流转,扬州企业提供鹅苗、技术并保底收购,农户专注养殖,今年养鹅数预计达20万只,带动50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在波罗镇双河村,当地的养殖示范基地去年带动务工120人次、户均增收3000元。双河村村民李彩霞是留守妇女,如今在这里负责饲喂,月工资2800元。“家门口上班,挣得不少!”她笑得腼腆。“过去种枣卖不上价,现在林下养鹅,每亩增收2000元!”枣林坪镇党委书记冯娟介绍,养殖过程中,扬州技术团队驻当地指导,从脱温育雏到疫病防控全程跟踪。2024年,枣林坪镇首批试养的5000只鹅苗成活率达98%。
在协作的棋盘上,每一步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金川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养鹅产业地图”:以横山、绥德为原点,产业未来3年辐射榆林全域,形成百万只规模养殖带。记者了解到,扬州技术团队正编制“北方旱养白鹅标准化手册”,为产业推广铺路。“要让养鹅像种土豆一样,成为农民的家常活儿。”金川说。
从扬州的运河碧波到陕北的大漠黄土,两地携手书写“一只鹅”的传奇。这条跨越山河的产业链,正托举起群众致富增收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劲松 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