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朱媛媛抗癌5年去世,年仅51岁!这些健康“沉默杀手”必须警惕!

5月21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发布讣告: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朱媛媛,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7日病逝,享年51岁。

朱媛媛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话剧院

演绎太多经典角色,朱媛媛抗癌近五年

朱媛媛的丈夫,演员辛柏青发布的讣告中提到,妻子朱媛媛已与癌症“抗争近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她没有悲观消沉,依然坚定、自信地面对困难,并把对生活的热爱,用欢笑和温暖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没有悲观消沉,不要虚度每一天、每一秒”是朱媛媛传递给世界的生活态度。在她去世后,演员黄晓明发微博称:“前阵子我们还在一起建设月海,一起造梦,一起并肩作战,媛媛姐在组里一直很坚强乐观,甚至于她都没有跟我们说过癌症的事情,永远都是笑着面对一切!”

朱媛媛,1974年3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1992年毕业于青岛艺术学校,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代表作品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家有九凤》《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小别离》等。曾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朱媛媛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观众纷纷转发《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一则视频片段——在这部电影中,朱媛媛饰演一位把所有难过都藏在心里,不停地为身患癌症的儿子打气加油的俏皮母亲。而她的那句台词,亦成为大家缅怀她的最好纪念。“人活着,都会经历失去,我们都害怕失去,但是面对这种害怕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

重视防癌体检,40%的癌症可通过预防避免

朱媛媛的敬业精神鼓舞着我们,惋惜、缅怀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刻思考癌症对生命健康的威胁。癌症,作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防治工作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

据最新肿瘤监测数据显示,江苏省每年约新发29.9万例癌症病例,并有17.0万人因癌症死亡。在全人群中:无论男性或是女性,发病和死亡首位的均为肺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男性发病前5位癌种: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肝癌,占男性癌症发病总数的67.3%。女性发病前5位癌种: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占女性癌症发病总数的59.9%。

男性死亡前5位癌种: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占男性癌症死亡总数的75.5%。女性死亡前5位癌种: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肝癌,占女性癌症死亡总数的60.6%。

世界卫生组织科学论断:40%的癌症可以通过预防避免,40%能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获得治愈机会。“防癌体检对预防癌症,避免由于癌症引起的死亡,意义重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医师张凯曾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比如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只有13%,但通过体检发现的早期肺癌10年生存率可达到近90%。其他恶性常见肿瘤,如胃癌、结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达到100%。以上癌种,均可以通过防癌体检早期发现。

关爱女性健康,警惕“沉默杀手”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妇科三大恶性疾病。其中,卵巢癌被称为妇科肿瘤“死亡率第一杀手”。根据《2024女性群体卵巢癌认知及筛查意识调查报告》,超过80%的女性对卵巢癌的患病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仅少数人群了解卵巢癌的预防和早期信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大可告诉记者:“卵巢癌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就像潜伏在体内的‘隐形炸弹’。”李大可告诉记者,全球每年约30万新发病例,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且5年生存率不足50%——但如果早期发现,生存率可提升至90%。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早期肿瘤体积小,症状常表现为腹胀、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肠胃不适,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哪些信号提示可能患上卵巢癌?记者了解到,当身体出现以下四类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无明确病因时,需立即就医:

1.持续腹胀、腹痛或盆腔压迫感:约70%患者首发症状为腹部不适,常被误认为“吃多了”“消化不良”。

2.食欲减退、易饱腹、体重下降:肿瘤压迫胃肠道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进食量减少、体重莫名下降。

3.尿频、便秘等泌尿或肠道症状:肿瘤增大压迫膀胱或直肠,可出现排尿次数增多、排便困难等症状。

4.异常阴道出血:非月经期出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虽不常见,但需警惕生殖系统肿瘤可能。

“预防卵巢癌,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李大可建议女性朋友要定期妇科体检,每年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及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高危人群可增加筛查频率。此外,合理饮食与运动、适龄生育与哺乳也有助于预防卵巢癌。另外,有家族癌症病史的女性,建议通过基因检测(如BRCA基因筛查)评估风险。若确认携带致病突变,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或采取靶向药物预防性治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李璞

部分资料来源于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生命时报、健康江苏、健康时报、江苏疾控、当事人微博等

责编:范杰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