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国发生多起中青年猝死事件。步入40+,多数已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主心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佼佼者。家庭与生活的重担压在肩头,加班、熬夜似乎成了家常便饭……直到,被透支的身体突然倒下。
据人民网报道,我国约八成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6%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慢性疲劳应激,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诱因。
在我们为逝者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猝死前身体会发出哪些警示信号?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呢?
猝死,意为“突然死亡”,医学上指潜在疾病快速进展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死亡。
猝死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导致的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
2、非心源性猝死,则是由神经、呼吸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死亡。
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30-63岁是主要高发年龄段,其中43%的猝死者年龄在40岁以下。
中青年人猝死不是命运的“随机抽签”,而是多重危险因素长期累积后的暴发。其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高热量饮食引发的肥胖与高血脂,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与老年人群相比,青年人群猝死更凶险。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而且经历了血管老化,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年轻人大多没有这个过程,且发病急骤,一旦发生心肌缺血,程度可能更重,死亡率高。

这些身体信号要警惕
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最常见病因是冠心病,占比高达 80%,其中约7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
导致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
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猝死家族史;
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负面情绪刺激、肥胖、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严重电解质紊乱等。
心源性猝死前可能出现一些预警性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慌、呼吸不畅、头晕、大汗、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等,以及不典型的心绞痛,如腹痛、牙痛、左肩部痛等。
据统计,约51%的猝死患者数周及数月前有过警示症状,其中以胸痛最为常见,再者为呼吸困难,之前有过警示症状的患者,93%的人在猝死前24小时内警示症状会反复发作。
所以,如果既往无心脏病史,但偶尔出现乏力、大汗淋漓、心前区不适甚至胸背部疼痛等症状时,切勿麻痹大意,看懂身体发出的“警告”,及早送医就诊。
预防猝死,从爱自己开始
所有的猝死,都蓄谋已久。身体如一台精密的机器,超负荷运转只会加速磨损。要想远离猝死,要学会科学地爱自己。
1.放松心情,降低焦虑
在极度的心理及生理压力负荷下,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会发生紊乱,导致人体一些器官系统发生病变,或使本身有潜在危险因素的人诱发严重疾病。
适当的“偷懒”,小小地满足自己,让大脑放空是很好的缓解之道。

2.减少熬夜,规律作息
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严重时则发生猝死;此外还可能引发脑梗死和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
熬夜、刷剧、买买买,很多年轻人夜里不睡,白天瞌睡成为常态。不如给自己安排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来规划时间吧!
3.适度运动,规律排便
长期饮食不规律、长期久坐等不良习惯常会导致排便习惯改变,甚至便秘。
排便不通畅时,人们会用力排便,使心脏负荷明显增大,而且排便时屏气过度也会使血压升高,严重者会发生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如果久坐不动,血液流动缓慢,也可能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从今天开始,尝试多做运动,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逐步远离便秘困扰。若必须久坐时,也要记得每30分钟起来活动一下,多活动手脚。
4.拒绝嗜酒,健康生活
饮酒是引起心脏性猝死不容忽视的因素。
高浓度的酒精一方面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心肌损伤,而产生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即使应酬酒局,也要减少饮酒或用茶水替代,多爱自己一点。

四步急救措施
临床发现,心脏骤停超过4—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
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将使一部分人获得生的希望。
面对心源性猝死要如何急救?记牢这四步↓↓↓
第一步:评估周围环境,确保现场安全。
第二步:对患者状态进行判断,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
第三步:若患者无意识,呼吸、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第四步:如身边有AED设备,按照AED操作流程(AED设备都配有说明书,不要担心,按步骤操作)进行自动除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 整理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人民网、江苏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