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风浪之下,“外贸高地”长三角韧性十足。
近期,长三角相继发布外贸成绩单。前4个月,三省一市进出口总值均有所增长:江苏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85万亿元,同比增长5.7%;浙江外贸进出口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6%;上海外贸进出口1.4万亿,同比增长1%;安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24.7亿元,同比增长14.1%。
以出口额为比较指标,对比全国重要外贸城市,今年前4个月,长三角城市表现亮眼——在全国前十大出口城市中,长三角占据5席。其中,上海、苏州、宁波分别以6290.2亿元、5403.2亿元、3210.3亿元的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二、三、四名;以义乌为代表的金华以2637.1亿元位居第六;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的杭州位居第九,出口额为1901.4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在出口十强城市中位居第二。此外,合肥也以895.2亿元的出口额稳居全国前二十,同比增长超过20%,并带动安徽以16.7%的出口增速领跑三省一市。

先来看苏州。作为全国外向型经济高地的苏州,堪称江苏外贸的“顶梁柱”。今年1-4月,苏州进出口总值8521亿元,同比增长6.8%,分别占全国、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和46.1%,几乎贡献江苏全省数据的半壁江山;其中出口额5403.2亿元,增长10.3%,进口3117.9亿元,同比增长1.3%。尤其是站在关税风浪的大背景下,苏州的强劲增长不仅有“含金量”,还体现出“最强地级市”的韧性与底气。
其中,机电产品是苏州外贸出口的“压舱石”。1-4月,苏州出口机电产品4232.8亿元,同比增长9.7%,占比将近八成。尤其是集成电路、电工器材、电脑零附件等出口增长尤为突出,增速分别达到26.7%、20.6%和65.6%。此外,同期,苏州工业机器人出口3亿元,增长高达106.5%。这些数据,显示出苏州在智能制造和自动化装备领域的产业基础,正加速转化为外贸增量。
事实上,苏州这份“惊艳”成绩单来之不易。从政策层面看,苏州以“稳外资”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市场层面看,苏州外贸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推动机电产品、高端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产业层面看,苏州依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持续打造电子信息—半导体—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的“产业闭环”,将创新密度与制造厚度相结合,并加速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这些战术打法与战略思维的深度融合,方才建构起苏州外贸的“护城河”。
再来看浙江三城。1-4月,宁波、金华、杭州进出口总值分别为4724.5亿元、2975.6亿元、2698.0亿元,同比增长8.2%、13.8%和10.2%,三城合力贡献了浙江全省外贸的将近六成。其中,甬、金、杭三城的出口数据分别为3210.3亿元、2637.1亿元、1901.4亿元,增速均超过10%,分别增长15.6%、14.6%和17.1%,表现相当抢眼。
宁波的亮点,在于对中东欧等新兴市场的加速开拓。面对复杂多变的外贸形势,当地外贸企业总能迅速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中东欧蓝海寻求新的机遇。1-4月,宁波市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额197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进口36.3亿元,同比下降16.8%,出口160.7亿元,同比增长24.1%。宁波出口至中东欧的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06.7亿元,增长22.3%,而塑料制品、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超过30%,呈现出“高低搭配、稳定输出”的产品结构。
这一成绩背后,是宁波不断升级与中东欧的合作机制,例如“中东欧商品进口通关一件事”、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海关检验检疫合作机制等。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宁波举行。这是时隔两年后,宁波再度举办中东欧博览会。历经两年“蓄力”,这场国家级展会进一步升级,从单一的日用消费品合作,延伸至畅通物流渠道、优势产业协作、国际“朋友圈”扩容等多元领域,持续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注入新动能。
金华同样不甘示弱。作为浙江第二大外贸城市的金华,近年来外贸发展迅猛。1—4月,金华对浙江进出口增长贡献率为33.3%,排名居全省首位。尤其是4月,金华外贸更是交出一份超预期“韧性答卷”:全市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06.3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715.2亿元,增长15.6%。这主要归功于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数据显示,4月份,金华对拉美进出口127.9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对巴西、智利、阿根廷进出口快速增长,分别增长66.1%、43.9%和234.2%;对非洲进出口117.5亿元,同比增长23%。
金华外贸的增长,“世界超市”义乌的作用不可忽视。这座主打小商品出口的小城,通常占金华出口额近八成。1-4月,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达2313.1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出口2032.4亿元,增长15.3%。尤其是在中美互降关税以后,义乌日用消费品订单迅速回流。数据显示,美方集装箱预订量增长277%,带动义乌出口企业在4月再度迎来出货高峰。同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占义乌出口总值的81.7%,对义乌出口增长贡献率达85.3%。这些数据,无一不反映出全球小商品体系的强大韧性,其品类丰富、反应速度快、模式弹性强的优势,成为中小企业在不确定中“抓住确定性”的最佳平台。
近年来,杭州的外贸发展令人瞩目。2023年,杭州连超重庆、成都、天津三市,跨进外贸前十门槛,并以6.1%的增速居于进出口总额前十城市首位。进入2025年,杭州外贸发展势头不减,尤其是出口方面,今年前4个月出口增速在全国出口十强城市中位居第二,出口额距离2000亿元大关和身前的北京均仅一步之遥。
杭州的外贸活力,主要来自于不断增长的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以及提档升级的出口产品。作为外贸主力军,敢拼敢闯的民营企业是杭州外贸强劲增长的缩影。1-4月,杭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5万家,增加8.2%,其中出口企业1.3万家,增加8.2%。分市场看,杭州对欧盟、东盟出口349.8亿元、27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31.8%,其中东盟市场对全市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4.1%。同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60.4亿元,增长13.2%。而从产品看,杭州出口机电产品933.0亿元,增长16.2%;出口高新技术产品290.0亿元,增长12.1%,其中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增长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同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相对应,合肥在外贸方面也颇有“黑马”之势。1-4月,合肥进出口总值1289.7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出口额895.2亿元,增长20.9%,增速位居长三角9个GDP万亿城市首位。更早一些,根据今年一季度合肥发布的相关数据,其进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同样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当前,合肥的出口结构正在快速完成从量升到质优再到能稳的三级跳。得益于合肥加快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合肥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走俏海外。此外,合肥海外市场布局正趋于多元化,在美国订单下降的背景下,合肥对东盟、欧盟出口正高速增长。此外,合肥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