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保温杯里泡枸杞不再只是“中年人的自嘲”,当充满“烟火气”的集市里升腾起悠悠“药草香”,当“中药茶饮”“艾灸美容”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养生方式……中医药文化,从千年药典中走来,迈入了现代街头巷尾,它正以一种“既传统又潮流”的面貌,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生活中的“新常态”。
年轻人,怎么就爱上了“养生局”?
健康养生热兴起
“中医+”产品花式“出圈”
“我感觉最近食欲确实没有以前那么旺盛了!”5月17日,记者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刚做完第四次穴位埋线减肥的南京大学学生小邓告诉记者,她每两周都会来做一次拔罐和埋线,已经坚持了快两个月了。“比起医美、减肥药等手段,我感觉中医调理方式要更加温和、可控。”
不仅仅是中医减肥,艾灸美容、刮痧瘦脸、针灸除皱、拔罐塑形等项目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变美计划”中。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中医美容”,相关笔记超12万条,不少用户会在文中标注“纯中医手法”“绿色调理”等标签。
除了“身体调理”“味觉养生”也呈现一片火热态势。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中药奶茶”“中医花茶”“药膳面包”等内容热度持续攀升,部分医院推出的药膳面包甚至一度卖到脱货。

周日下午,记者前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铁匠营的某中式茶饮店“打卡”,到达时店里已是座无虚席。这家店号称“开在中医馆的茶饮店”,主打陈皮、山楂、黄芪、当归等养生原料制作的茶饮。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包出片”的高颜值茶具,风味独特的饮品自开业以来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光顾。
不仅如此,在多地夜市、非遗集市等城市文旅活动中,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摊位也成为“打卡新宠”。艾叶香囊、穴位刮痧、药酒试饮、经络拍打体验等项目人气爆棚。

“这些年我们观察到,甚至有中学生会结伴前来中医院做调理。”江苏省中医院健康产业办宁丽琴副主任中医师表示,从足浴包到安神枕,从香囊到口服花茶,“中医药+生活”的产品开发已成为行业共识,“产品有情绪价值,也有文化辨识度”。
从消费到认同
中医药文化这样火起来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背景下,“养生”“慢养”成为新风尚。“中医美容不动刀”“中药饮品替代奶茶咖啡”等说法迎合了Z世代对健康和性价比的追求,借着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了从“种草”到“跟风”的链路闭环。
中医药文化的“出圈”,并不是一夜之间的偶然爆红。这背后既有国潮文化和当代人健康焦虑的共同驱动,也有产业端的迅速响应与内容平台的持续放大。
某中医品牌顾问周至欣告诉记者,这波消费热潮可被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回归”,“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喜欢的是那种‘既讲究又松弛’的仪式感”。
“现在,很多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苦口’‘晦涩’‘传统’等标签上,而是觉得它时尚、好玩。”在某连锁中医理疗馆的理疗师胡存宏看来,传统中医药文化在融入潮流元素后,其“接近性”正不断提高,许多市民在日常的散步、逛街等生活化场景中就能接触到中医药文化。
他向记者透露,目前,店里新客户八成来自社交平台。“他们不只拍照、打卡,还会向我们咨询原理,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改善过程,这在以前几乎是想不到的。”

从供给侧来看,传统药企和创业品牌也迅速“入场”。同仁堂、北京御生堂、雷允上等品牌纷纷推出针对年轻群体的轻养生产品;不少新锐品牌在包装设计、命名创意、门店体验上力求“破圈”,试图让中医“更好看、更好喝、更好分享”。
“如果说十年前‘中医药’还被束之高阁,那么现在它已成为可以被‘随手带走’的一种文化符号。”周至欣认为,这场消费热的本质是中医药文化正在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入口”。
“出圈”后更要“扎根”
中医药热潮下的冷思考
在热度之下,是否意味着中医药已真正实现“年轻化”?不少专家与从业者表示,“爆火”只是开始,“扎根”才是关键。
“我们乐于看到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但也要看到,这种火热中夹杂着不少误读甚至‘伪概念’。”扬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张晨静提醒,有些机构打着“中医”的旗号,实则空有其表,无技术无理论,甚至缺乏专业资质、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中医埋线美容和减肥,实际上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不当很容易感染,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

“中药茶饮也不是简单泡了几颗枸杞就能调养肝肾,还是要讲究辨证论治的。”她进一步指出,过度包装的“打卡式消费”可能会让中医药文化变得过于浅薄,丧失其深层次价值。
从供需两端来看,中医药内涵缺失、标准化程度不足、人才供给紧张、科普教育滞后等问题仍是“痛点”。“现在中医进校园、进社区的频率还远远不够,很多年轻人接触中医的第一步是‘商家’而非‘专业人士’,这容易把中医药误导成一种‘感觉疗法’。”张晨静直言。
记者还注意到,在各地中医夜市中,一些“应景式”摊位内容简单重复,缺乏深度体验和真正的文化传播,甚至被网友吐槽为“披着中医外皮的集市摊”。
“中医药文化的未来,不能只是在朋友圈和小红书里流行,更要在医院、课堂和生活中落地。”周至欣表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真正“活”起来,需要政策、教育、行业共同发力,让它既有“流量”,也有“留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