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最近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情况的通报》显示,江苏国家级开发区多项指标表现亮眼,土地开发率、土地建成率、投资强度、地均产出等指标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再创新高,在全国工业主导型开发区排名前10强中占据9席、前30强中占据24席。
工业用地是保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布局建设,都离不开工业用地的有效供给。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开发区在工业用地开发过程中,存在宽打宽用、闲置低效等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成为制约工业用地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江苏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开发区资源“寸土产寸金”、产业“聚变生巨变”,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制度创新是盘活土地资源的核心驱动力。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开发区存在工业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低效等问题。对此,应建立健全土地动态监测与评估制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辖区内土地的开发进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益等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动态数据库。依据监测数据,对低效用地企业实施精准管理,通过协商收回、二次开发、转型升级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同时,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在土地出让前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能耗、环境等控制性指标,让企业“对标拿地”,从源头上保障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土地混合利用制度,打破传统功能分区的限制,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工业用地兼容研发、商业等多种功能,提高土地的复合利用价值。
技术创新,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有力支撑。一些园区落后产能企业因转型难度大等原因,对“腾笼换鸟”存在抵触情绪,也给存量土地盘活带来阻碍。对此,有关部门要借助科技创新手段,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产技术革新,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单位面积产出的增长;鼓励企业创新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厂房加层、立体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容积率,让有限的土地承载更多的产业项目与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用地的特点,能够以较少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管理创新,是保障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开发区应转变理念,从注重土地规模扩张向注重土地质量提升转变。不妨创新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加强自然资源、发改、工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土地高效利用。在项目审批环节,不妨创新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制度,缩短项目落地时间,提高土地利用时效性。此外,加强对开发区的绩效考核,将土地利用效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创新机制让开发区工业用地“寸土产寸金”,意义深远。高效的土地利用,既能减少对新增土地的开发需求,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也能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集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开发区只有持续深化创新,以机制突破释放土地潜力,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书写无限的发展篇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