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邀,人在球场,刚看完“苏超”。
熟悉知乎的人都知道,当以“谢邀”开头的回答,注定了后面的回答会有着一股“凡尔赛”的味道。
确实,一个全省性质的业余足球联赛,仅仅开赛两轮,场均观赛人数近万人,上座率甚至赶上了全国性的职业联赛,更有数十万人收看直播;而在网络上,江苏省足球联赛还成了“造梗大赛”,每一张赛前对阵表,都是“足球与造梗齐飞,地域共文化一色”,不仅吊足了球迷的胃口,更是戳中了城与城之间的痛点与燃点。
比如淮安与镇江的“龙虾与醋税大战”,比如盐城与泰州的“高铁主场优势”,比如宿迁与徐州跨越千年的楚汉争霸……浓浓的文化与历史感被巧妙地融进了城市之间的足球比赛之中,足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更是一个城市互动的载体与传播媒介。

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这种业余赛事,被造梗成了苏格兰超级联赛的“苏超”江苏版。这个比赛融合了职业球员与业余爱好者,打破了职业联赛门槛,呈现出“群众体育+城市形象”的双重定位,也使得观众既是比赛参与者又是内容生产者,而群体性的“二创”,则成就了持续不断的“流量爆款”。
更重要的是,“苏超”比赛可以说场场都是“德比”战。所谓“德比”,就是同地区的球队或者相邻地区的球队之间的对抗,“德比”往往都是一个赛季中最激烈,最有看点的焦点之战,而“德比”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超越于足球比赛背后的城市认同、球队历史、球迷文化等等因素的叠加,可谓“流量收割机”。
江苏的城市发展以及足球氛围与底蕴,还有文化、经济的强劲支撑,接住了足球“德比”的全部元素与需求。同时,城市之间“你争我赶”的干事创业劲头,以及“我比你给的更多”的“抢人才大战”,也被内化并具象到一场场足球赛中,成为网友们源源不断的“梗”的素材库。
某种程度上看,“苏超”背后的“造梗大赛”表面上是全省各地球迷们之间的“玩梗”与调侃,但实际上却是江苏13座城市之间的一种相互展示与营销,在这种“有对比,也有伤害”的欢乐氛围中,反而强化了江苏这个经济、文化、体育大省的共识,网友造梗的同时,也从侧面呈现出江苏各城市的旺盛活力与竞争力。
“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被外省人甚至自己人调侃的“散装”背后,其实是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且文化多样的地方,“苏超”的走红不仅是足球现象,更是江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它通过体育竞技这一“最大公约数”,将经济实力、文化差异转化为情感共鸣,并通过幽默和“梗”文化,向这项业余赛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