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以优质“文化IP”焕新文旅产业

日前,记者随“声动青海”主题采访团,来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小城德令哈市,走进坐落在美丽的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翻看诗人诗歌手稿,浏览诗人诗歌碑林,品读诗人不朽诗歌,记者体验到诗人纯真质朴之情,感受到诗人的才情与光芒。

1988年7月25日,著名诗人海子途经德令哈,被这座城市的荒凉与孤独所触动,写下了那首饱含孤独与温情的诗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十多年前,德令哈市有关领导敏锐捕捉到这一文化契机,以海子诗歌为核心,打造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海子诗歌陈列馆。馆内不仅陈列着海子的手稿、照片、文献资料等珍贵物品,还展示了不同版本的诗集、书法作品,全方位呈现海子的诗歌创作历程与精神世界。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成为德令哈“文化IP”的独特标识。去年,这个户籍人口不足8万人的小城,吸引了天南海北16万诗歌爱好者、游客前来海子诗歌陈列馆打卡,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文旅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千城一面”“千景一貌”的同质化困境,成为行业发展痛点。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建设的“古镇”“民俗村”,因缺乏文化根基,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经营业态全是雷同的小吃摊、纪念品店,最终沦为无人问津的“空城”。实践证明,如今,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已从“到此一游”转向“文化寻根”,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没有文化的旅游,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难以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海子诗歌陈列馆成为许多诗歌爱好者和游客,西北远行重要的朝圣之所,充分表明文化是文旅产业的根基与核心竞争力。文旅融合,“文”是灵魂,“旅”是载体,唯有深挖本地文化内核,打造优质“文化IP”,才能让旅游摆脱同质化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以符合当代审美的形式呈现,才能让文旅项目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充满时代气息。

深挖文化内核,打造优质“文化IP”,需对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与表达。德令哈市海子诗歌陈列馆通过沉浸式的场景复原、多媒体诗歌朗诵、诗歌创作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游客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同时,以海子诗歌为灵感,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举办诗歌节、文学沙龙等活动,将静态的诗歌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体验。这说明,只有深耕文化内涵,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支撑,打造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展览,让游客在游览中真切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旅项目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形成口碑与品牌效应,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当然,“文化IP”赋能文旅产业过程中,需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一旦“文化IP”被简化为吸金工具,文化内核便在标准化复制与快餐式消费中逐渐流失。这种失真不仅让游客产生“打卡疲劳”,更会使“文化IP”失去独特魅力,陷入“过度开发—价值透支”的恶性循环。

德令哈成功打造“文化IP”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打造辨识度高的“文化IP”,需扎根文化内涵,创新表达形式,推动跨界融合,坚持持续运营推广。期待更多地方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提炼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IP”,并将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当地产业发展中,让文旅产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孟亚生)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