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之稳,关键在于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带着知识与朝气步入社会,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脱贫人口的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生活水平,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的坚实力量;退役军人具备良好素质,他们的就业安置关乎国防建设与社会稳定。稳住这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就能稳住经济运行的“基本盘”,稳住社会民生的“压舱石”。
当前,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地通过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政策支持、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等举措,为重点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应看到,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正在面临结构性矛盾的挑战。比如,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脱贫人口与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与智能制造要求脱节,退役军人职业转换仍然存在落差。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必须“量质并举”,多打“大算盘”。就业岗位既要数量的“保底”,又要质量的“跃升”;就业政策既要“点上帮扶”,更要实现与经济社会的“面上联动”。稳就业,特别是稳重点群体就业,应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从而作出科学决策。
算好政策协同的“整体账”。就业是牵动财政、税收、产业、教育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当前,有的省份实施的就业政策一致性评价机制,正是将就业支持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投资引导等政策工具统筹衔接的积极探索。就业政策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就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知识型岗位;技能培训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就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开辟农民工就业新空间。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将有效激发就业新动能。
算好产业转型的“长远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就业市场的供需格局。做好就业工作,与其被动适应市场变化,更应主动融入产业变革。比如,我省“技能照亮前程,强企稳岗惠民”培训行动提出,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培训;聚焦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创业劳动者和在岗农民工培训……产业棋局布到哪里,就业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
算好就业服务的“机制账”。从“15分钟就业圈”到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再到农民工跨区域劳务协作,综合各地实践来看,就业服务体系越成熟、机制越完善,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满意度就越高。优化就业服务须久久为功。比如,南京早在2023年就利用算法为1.8万余名毕业生推荐近20万个岗位。如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加成熟,把曾经“可用”的办法优化成“好用”“管用”的机制,将为就业服务开辟新的阵地。
会否打“大算盘”、算大账,是衡量干部施政智慧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这要求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把稳就业与促改革、强创新、惠民生有机统一,在统筹“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中,书写就业服务的高分答卷。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对亿万劳动者期待的庄严回答。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