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得主石小梅、周东亮、李政成、施夏明来了,金牌编剧罗周、欧阳逸冰也来了……
近日,2025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项目舞台艺术类复评答辩会在南京举行,现场名家荟萃,星光熠熠。昔日常常现身评委席的名家名角,纷纷转换“角色”,以创作者的身份落座答辩席,阐述创作理念、解析艺术特色、接受专家问辩,探寻着一部文艺精品的孵化密码。
一场看似普通的答辩会,何以吸引文艺界“顶流”齐聚?这背后,实则是江苏文艺创作生态持续优化的生动实践。
顶层设计,重塑文艺生态体系
一部好戏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它需要艺术家们的匠心,也要有政府职能部门顶层设计的“精准滴灌”,用前瞻的眼光、培育的耐心,让更多好作品脱颖而出。
近年来,江苏不遗余力地加大扶持文化精品力作。2021年下半年以来,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省作协等单位建立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出台《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助办法》),研究修订《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以前端资助和后端奖励的“组合拳”,创新打造文艺创作全方位扶持体系。
《资助办法》实施四年来,评选认定102个重点项目,其中资助40个,资助金额5000多万元,推出话剧《小西湖》《西迁》、京剧《张謇》、昆剧《瞿秋白》、锡剧《装台》、扬剧《郑板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多部作品荣获全国性文艺大奖,为江苏文艺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是政策的获益者之一。近年来,涟水县淮剧团深耕农村题材,以一系列诙谐幽默的轻喜剧作品赢得了观众喜爱,闯出了一个县级院团的破茧之路。团长翟永军坦言,县级院团过去常常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困境。《资助办法》减轻了院团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与提升打磨之中。
“答辩现场专家们一对一的问诊把脉,更给剧目进一步的打磨提升指明了方向,成了一部好作品‘走高走远’的关键所在。”在翟永军看来,《资助办法》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上的扶持,更重要的代表了政府对于一部作品的认可,给院团创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激活磁场,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去年12月,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启动2025年度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项目申报工作,围绕“影响世界的江苏人和事”等创作选题,征集优秀项目。截至2月底,共收到申报项目222个,其中舞台艺术项目47个。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文旅厅等职能处室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作品构思、主创构成和项目进度等方面对申报项目进行初评,遴选出14个项目进入了舞台艺术类答辩环节。
这一次,李政成的两部历史题材作品《汉家公主》《程婴救孤》双双入围。《汉家公主》取材于汉武帝时期江都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的历史故事,由江都扬剧团倾力打造。另一部作品《程婴救孤》则由扬州扬剧研究所创排。作为戏曲舞台上常演常新的经典题材,李政成试图通过精妙的气息把控和细腻的情感铺陈,呈现一部独具扬剧韵味的版本。答辩现场,李政成展现出了一位艺术家的无私胸襟,“若最终只有一部剧目能入选,我希望将这个机会让给江都扬剧团。县级院团很不容易,这么多年,他们一直渴望创作一部有影响力的剧目,我愿意尽己所能,托举他们。”
答辩会上,“锡剧王子”周东亮携锡剧《王羲之》亮相。在舞台上活跃四十多年的他,一直勇于挑战自我。从董存瑞、徐霞客、苏东坡,再到“书圣” 王羲之,他不断突破着锡剧的边界。“传统锡剧多以才子佳人为表现对象,但我想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物,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痛苦的撕裂与重建,但我乐在其中。”周东亮说。
三度斩获曹禺文学奖的编剧罗周,今年再度携新作入围复评。18年来,她笔耕不辍,以惊人的创作力产出145部作品,其中110部成功搬上舞台。以罗周为代表的“江苏戏剧编剧现象”蔚然可观,一批年轻编剧不断成长,成为全国戏剧创作版图中的重要力量。“江苏这片文化沃土给了一个最好的土壤和环境,滋养并成就了我的戏剧之路。”这一次,罗周再度跨剧种创作,她坚持 “因团设戏、因人构戏、量体裁衣”,在坚守戏曲剧种本体的同时大胆创新,做到“一戏一格”。在她看来,江苏出台《资助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生态,是江苏持续产出优秀作品的重要保障。
规范评审,把好戏的“种子”找出来
《资助办法》实施以来,省委宣传部将“严格、严谨、严密”的要求贯穿于评审全过程各环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评审把重大题材的评审权交给专家,真正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做既避免了行政干预可能带来的主观偏差,又确保了资金分配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此次舞台艺术类复评答辩会由七位评审专家组成。采用通讯评审、线下讨论、现场答辩形式,开展两轮评审。究竟什么样的作品符合重大题材?什么样的作品值得资助?这考验着专家评审们的“眼力”,需要从多个维度作出判断,尽一切努力挖掘出有潜力的“种子”作品。
记者发现,复评答辩会上,专家们少了溢美之词,更多的是“实打实”的建议和意见。曾参加过援疆工作的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朱斌对扬剧《汉家公主》提出建议:“剧目在人员编制和舞美设计上要做好精简方案,确保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走进边疆地区。”
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是评委之一,他认为,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就是要紧扣“重大”二字,必须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更要在守正创新中塑造出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舞剧《牡丹亭》参加完复评会后,次日在南京演出,方标军专程赶到现场观看,并给主创团队提出了详细的意见,“舞剧《牡丹亭》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探索意义,但在艺术表达上还需进一步考虑普通观众的接受度。”

在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旭东看来,《资助办法》为好作品提供了“成长基金”,更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创作生态。能够获得资助的不一定要靠“名角”和“大制作”,而是一切靠作品的质量说话。“这次入围的14部作品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刘旭东说:“我是写剧本出身,所以更加看重剧本成熟度和创新性,这是一部作品能否立得住、传得开的关键所在。”
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近年来,江苏连续组织开展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扶持,健全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全领域协同、全要素集聚、全链条推进、全周期扶持、全过程推广的“五全”工作机制。不仅资助新创作品,还鼓励好剧多演,为优秀剧目量身定制“一剧一策”影响力提升方案,让好剧在演出中不断提升、成为精品经典。同时,还注重经典剧目的复排,支持院团排好看家戏、吃饭戏,更好赢得受众、占领市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江苏文艺事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待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文艺“种子”,在扶持政策的“阳光雨露”下,早日破土成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