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江南小城太仓与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亲密度。近日记者走访太仓,对此有了切身感受——当地招商干部谈到,很多德国人将太仓视为中国除北上广外的“第四大城市”。
作为县级市,太仓的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显然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提并论。但有着“德企之乡”之誉,太仓的实践无疑蕴含着区域发展的独特智慧。太仓与德国的联结始于1993年,历经三十余年深耕,今天德企数量已突破550家,其中60余家为“隐形冠军”,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的六家扎根于此。这些数字,见证了太仓与德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折射出一个现实命题:在当前复杂外部环境下,如太仓一样普普通通的“小城市”,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太仓的崛起并非偶然。起初,太仓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太仓港的物流优势,敏锐捕捉到德国精密制造产业转移的机遇,精准确立了对德合作战略。此后这一战略定位再未改变,历届政府始终聚焦对德合作,避免盲目吸引外资。这种“小而精”的路径选择和“润物细无声”的持续投入,让德企感受到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可靠的营商环境,这也与德国人“慢热但持久”的长期主义文化形成共鸣。
梳理太仓的德企名录,不难看到,太仓并非简单吸引企业入驻,而是主动构建与德国标准对接的配套体系,例如引进检测认证机构、共建研究院等,形成“德企带配套、配套引德企”的葡萄串效应。从上游零部件供应到下游物流网络,从技术工人培训到行业标准对接,太仓以“德国制造”的整套逻辑重构了自身产业生态。一位德企负责人坦言:“在这里,我们能以熟悉的规则体系运营,同时享受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规则熟悉感”与“市场吸引力”的结合,使得太仓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成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布局的战略支点。
优质的营商环境,更让德企青睐和信赖。太仓“每个人都是招商干部”,招商理念也已从“给政策”转向“解难题”。例如,针对德企对供应链稳定的高要求,太仓主动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降低德企的本地化成本。太仓招商团队体谅企业事务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沟通大多在周末或晚上进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要求的的确确落到了实处,也成为常态。值得一提的是,太仓还致力于营造文化融合的软环境。从建设中德国际社区解决子女教育,到举办“太仓德国啤酒节”增强文化认同,商业合作拓展为生活共同体构建,为外企员工带来“他乡似故乡”的归属感,这种情感纽带在经贸波动期尤为重要。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第四城”,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招商引资浪潮中,许多城市陷入“拼政策、比补贴”的内卷式竞争,太仓却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不追求企业数量,专注培能够育特色产业集群;不沉迷短期数据,而是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这样的“慢功夫”反而更能成就“快发展”。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在资源禀赋有限的前提下,中小城市同样能够厚积薄发,在细分领域开掘出“世界级深度”,成为别人眼里的“大城市”。当前,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恰恰就蕴藏在这样看似不太起眼,却稳扎稳打、苦练内功的一个个生动实践中。(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