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看变化填志愿|职业本科今年密集“上新”,究竟是何趋势?一睹为快!

编者按

志愿填报是人生中的一次关键选择,也是通往未来的起跑线。2025江苏省高考志愿填报将于6月28日全面开启。今年高考招生录取有什么新变化、新趋势?专业和培养模式调整释放什么信号?考生如何抓住优质本科扩容的好机遇?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近日邀约20余所知名高校的招生专家,传递今年高招最新政策及相关亮点。

视觉中国

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大学累计已达87所。今年高招录取,职业本科作为一个逐步壮大的群体备受关注。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考生和家长的择校心态悄然变化,“就业导向”直接推高了职业本科院校的关注热度。

多所职业本科投档分数线超普通本科线

记者发现,自去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本科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就有不俗表现。比如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高校、2019年升格为职业本科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去年在江苏录取的物理组最低分是519分,超出一阶段省录取控制分数线57分。

放眼全国,一些制造业大省的职业本科院校招生就业的成绩都备受瞩目,这也侧面体现出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密切联系。

2024年升格为职业本科的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当年招生形势也不错。当年招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在浙江一段最低分为530分,超一段线38分;重庆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录取最低分483分,超本科线56分。

就业吸引力高,职业本科有多个硬指标

就业吸引力高,是职业本科教育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就业情况来看,职教本科毕业生积极投身“中国制造”,服务新质生产力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出技术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的“四高”特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每年组织2000余家用人单位参与校招,来校招聘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集中在研发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等。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100%的用人单位希望再进校招聘学校毕业生。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划,职业本科有几个硬指标,比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的课时应占总课时的至少一半;所有本科专业的实验实训项目(任务)都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全部开设并完成;每个职业本科专业需要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并开发至少2个正在实质性运作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

记者了解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业教学理实一体化课程率达100%,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均超过了50%,确保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到企业能够迅速上手,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该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推进,今年1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南京市六合区共建产教城联合体进入实质性阶段,龙袍校区暨融合创新园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将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专业产业就业“三业”一体。今年4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发起的南京市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联合近百家单位共同组建,旨在汇聚产教资源,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本科或将掀起人才“供给端”改革

职业本科走热的趋势背后,是产业升级对“学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按照规划,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将达55万人,汽车、芯片、新能源等行业超58%的岗位要求本科学历,且明确标注技能要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匡瑛所言:职业本科“填补普通本科偏理论、专科高职偏操作之间的能力鸿沟,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人才供给端。”

从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大部分都紧贴行业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截至2025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计获批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装备智能化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共计38个本科专业。记者注意到,38个本科专业都紧紧围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人才的需求,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契合。

除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之外,江苏今年还“上新”了三所职业本科大学。2025年5月,教育部批准江苏新增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3所公办职业本科高校,进一步扩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挤名校”到“选产业”,志愿填报的务实化转向,折射出中国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地位日益巩固。随着更多考生主动选择职业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或将成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