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这天清晨,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的骨灰在渤海湾畔安葬。花岗岩墓碑上镌刻的三行鎏金文字,“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21个汉字组成的生命结语,在社交媒体引发超过2亿次转发讨论。
在黄旭华1934至2023年的生命轨迹中,个人选择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1958年,这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高才生面对苏联专家撤离的困境,仅凭公开杂志上的核潜艇图片,带领团队完成“09工程”关键突破。“国家需要就是专业方向”的朴素逻辑,让黄院士晚年仍坚持每日工作12小时。核潜艇研制涉及27个专业领域、4600多项技术标准。黄旭华团队创造的“尾流自导系统”,使我国第二代核潜艇噪声降至海洋背景音水平。这种将专业技术锤炼到极致的执着,在“差不多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墓碑上的“此生属于核潜艇”,本质上是对专业精神的终极礼赞。“爱岗敬业”不是口号,“尽责尽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而是将事业升华为生命本体。
在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的今天,许多人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都住上宽敞舒适的大房子。谁能想到,作为顶级科学家的黄院士生前仍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分配的单元房里,存款多数捐赠给了助学基金。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在消费主义时代给我们诸多启示。某网络平台的投票显示,绝大多数年轻人认为“无怨无悔”比“财务自由”更难实现,在物质丰裕时代,我们更需要走出精神的困境。
黄旭华现象引发的感动,本质是中华文明“修身报国”传统理念的现代表达。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这种精神谱系正在新一代科研者身上延续。“天宫”团队平均年龄33岁,“人造太阳”项目35岁以下研究员占比62%。在深圳某科技企业的晨会上,工程师们自发讨论“核潜艇精神与芯片攻关”的议题,这种跨时空的精神对话,预示着理想与信念的赓续,彰显了黄院士墓志铭的生命力。
感动之后更需要行动转化。有的高校已建立了“黄旭华创新基金”支持基础研究;有的企业正在将“专业主义”纳入考核体系;还有的自媒体正在开发“科学家人生模拟”互动产品,让黄院士和核潜艇精神开枝散叶。某知识平台发起的“我的无怨无悔清单”活动,已有300万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承诺,这种参与式纪念或许才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墓碑前的白菊终将凋谢,但那三行文字激荡的精神回响将持续震荡。当我们在键盘上打出“破防了”的弹幕时,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敢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能否对某些原则永不妥协?这是黄旭华院士留给每个当代人的灵魂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