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季,不仅意味着学业的终点,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创新力量集中检阅。正在火热展出的各高校毕业设计展,正是这场检阅的核心舞台。在这里,莘莘学子将四年积累的智慧与创意倾注于设计之中,让产业前沿需求与学术创新火花在此碰撞融合,更让公众得以窥见年轻一代如何用专业视角诠释责任与梦想。记者近日走访不同高校毕设展,在一台农业机器人的创意巧思、一件古瓷的修复密码、“一头大象”的“沉默呐喊”中,感受青春的“破界”力量。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接地气”设计解决真问题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内,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工业设计系学生陆晓琪正向周围的观众介绍自己的毕业作品——一台笼养鸡巡检机器人。这个穿梭于狭窄鸡笼间的“守护者”,藏着出人意料的设计巧思:“研究发现红黄等高对比色会刺激鸡群,所以必须用中性色调。”她调出设计草图,30多版草稿推敲更迭的痕迹清晰可见,“这是我大学四年里最满意的一个设计作品,未来我希望得到落地应用”。
水下船体清洁智能机器人、笼养鸡巡检机器人结构、陪诊机器人造型设计……现场,59件精美的2025届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作品正在展出,包括农业机械、创新产品、文创产品等类别,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
“我们希望乡村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也希望同时帮助处理乡村生产剩余的秸秆废料。”32岁乡村教师李海燕的愿望,被南农毕业生杨斯骏注意到,并由此设计出了利用秸秆制作的乡村儿童游乐设施。秸秆制作的滑梯,在阳光照射下投射动物影子的透明天窗……每处细节充满设计巧思。“最好的环保教育就藏在孩子们开心的笑容里,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就孕育在最纯真的童年记忆中。”杨斯骏说。
令南农工业设计系主任杨飞自豪的是,这些作品多数并非“纸上谈兵”。他指着一台鸽蛋收集装备模型:“已准备在实验室应用。”又望向学生陈佳豪设计的农机:“参加过行业展会,正持续迭代。”更有些作品直接源于产业一线——一位学生实习期间参与的人形机器人设计,如今已是上海企业的项目。据悉,这场毕业展还将持续展至9月,成为新生认识工业设计的生动课堂。
与古瓷“对话”,只为“让过去拥有未来”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里,一件被精心修复的清代瓷器,静静地伫立在展厅里,它穿越时空而来,带着历史的伤痕,也焕发着新生。它的修复者,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生陈宸,正站在不远处,注视着这件“清代景德镇窑康熙缠枝花卉祥云纹将军罐”,仿佛在与一位老友无声交谈。

当它第一次被送到陈宸的工作台上时,可远没有这般气宇轩昂。“第一次打开保护箱,看到它静静地躺在里面,”陈宸回忆道,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兵,带着满身伤痕,沉默不语。然而,那历经三百年风霜依然清晰生动的缠枝花卉与祥云纹饰,无不昭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清洗、拍照留存,在残缺处使用树脂、石膏材料进行配补,在裂痕处填补空缺后进行补色……每一道工序,都精细无比。
然而,修复路上真正的“拦路虎”,是那看似简单的“上色”。
“底色和青花的调色,简直是一场噩梦!”陈宸苦笑着摇头,她指着修复处和原釉面的交界,“人眼看到的颜色,太‘狡猾’了!早上阳光照进来,或者晚上换个暖光灯,立刻就觉得颜色偏了!”攻克这个难题,她几乎成了“色彩侦探”。为了在不同光线下的颜色无差别,她一层一层地上色进行调整。
青花纹饰的绘制,则是另一重考验。残缺的纹样需要复原。“不能凭空想象,”陈宸说,“我翻遍了资料库,查找同时期同器型的完整器物照片和线图,分析这缠枝花卉的走向,祥云的卷曲规律,花瓣的形态。”再如同古人填色一般,用小笔蘸取调好的青花色料,一遍遍薄染、积色。“也是要‘少量多次’,让颜色沉淀出层次和厚度,才能和旁边历经岁月洗礼的原作青花融为一体,修旧如旧,看不出修补的痕迹。”这个过程,漫长而孤独,却仿佛是与三百年前那位无名画工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笔谈。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亦不见今时月。可过去和现在从不是平行线,它们会在某一刻、某一个地点交汇。”在她看来,透过器物,可以想象到当时人的生活,可以触摸到当时人的思绪,仿佛它就在告诉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也有人问陈宸,在AI建模、3D打印技术日益发达的21世纪,为何还需要耗费巨大心力进行人工修复?陈宸对此有着坚定的答案:“文物修复师,是‘让过去拥有未来’的人。” 她指着修复好的将军罐,“3D打印能复制出一个毫无瑕疵的‘新罐子’。但机器感知不出匠人拉坯时因专注而微微颤抖留下的独特手感。这些只属于‘人’的温度、情感和微妙的、无法量化的‘神韵’,是冰冷的科技难以企及的。”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句古语道出了文物的力量。她说,修复文物,就是守护文明的记忆,“我期待触摸更多来自时光深处的‘物证’,从前人手中接过这文明的火炬,奔赴一场又一场与历史、与未来的‘华丽的盛约’。” 看不见的守护者:南艺学子用“大象”为保洁群体凿开一束光
“看不见的大象”,为城市保洁员“凿”开一束尊严之光
毕业季的热潮中,南京艺术学院校园里,一件名为《看不见的大象》的影像装置前,人群悄然排起了长队。这不是寻常的艺术打卡,而是一场需要探首凝望的仪式—— 戏艺术学院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王嘉木与金淑怡,用这头蜷缩在卫生间隔间里的庞然大物,为城市里最沉默的守护者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无声呐喊。

目光穿过半透明的屏障,震撼一幕直击心灵:一头象征保洁人员的“大象”雕塑,被无形的力量紧紧挤压在卫生间冰冷的角落。它庞大的身躯因空间局促而扭曲变形,象鼻低垂,几乎触碰到散落在地的褪色水杯和磨破的清洁手套。巨大的生命体与逼仄的混凝土牢笼形成撕裂般的视觉张力,空气中仿佛凝固着无声的窒息感。
“它正是‘房间里的大象’的具象化,”王嘉木的声音带着沉静的力量,“保洁阿姨们无处安放的疲惫,就像这头无法被忽视却又被集体视而不见的巨兽。” 金淑怡轻抚着装置外墙补充:“大象象征着隐忍、负重与沉默的奉献。当它被塞进这方连转身都困难的隔间,我们复刻的正是保洁阿姨们在楼梯拐角、工具间缝隙里休憩的日常现实——她们擦拭着世界的尘埃,自己却被放逐在舒适与尊严的边界之外。”

创作的火花,源自一次实习时公司卫生间里偶然飘来的对话。金淑怡回忆起那个午后:“隔间外是光鲜的写字楼,隔间内是保洁阿姨蜷在角落与孙子视频的温暖絮语。那声线里的疲惫与满足,像针一样扎进心里。”
“阿姨们不太会说大道理,” 王嘉木的眼底泛起波澜,“但当我们问‘想不想要个能踏实坐会儿、放个水杯的地方?’ 她们只是不住点头。一位阿姨摩挲着旧水壶,轻声说:‘其实我们也累,也想喝口水坐一下。’” 这句朴素到心酸的诉求,成为装置中那只孤零零水杯的灵感来源。“她们洗净了城市的污垢,但绝不该被遗忘在尊严的角落。” 金淑怡的语调坚定,“这就是我们想刻进观众心里的声音。”

装置的精妙之处,在于迫使观众成为“窥视者”。人们必须放低姿态,像探索隐秘般向内张望。而隔间顶部一枚冰冷的摄像头,正无声记录着每个观看者的表情。“起初很多人只为打卡,” 王嘉木指着侧屏滚动的影像,“镜头畸变下嬉笑的脸占据屏幕,背后静坐的大象沦为模糊背景——这正是社会选择性忽略的绝妙隐喻。” 然而当快门按下的瞬间,庞然象身跃入眼帘,惊愕与沉默在人群中蔓延。
这种设计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共情实验。“当你也体验了‘窥探’,是否想起曾对角落里的她们投去异样目光?” 金淑怡的发问直指人心,“当摄像头对准你,那片刻的不安是否让你懂得——她们要的不是怜悯,只是一个不被驱赶、不被凝视的安稳角落?”
这件凝聚社会关怀的毕业作品,成为人们关注到“隐蔽的角落”的一扇窗。隔间里沉默的巨兽仿佛正发出无声的诘问:那些擦亮我们生活的人,是否也值得被光照亮?这场毕业季里的艺术行动证明:真正的看见,始于一次真诚的俯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