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末,“苏超”第六轮角逐开启,无锡将北上迎战扬州。球场“战火”一触即发,场外“诗词对决”已提前上演。
“太湖明珠”与“淮左名都”,两座因河而兴的江南名城,在万千诗词汇成的星河里写下各自的灿烂篇章,在诗韵碰撞中激发出强烈的共鸣。

山水之美
苏轼一生游历过诸多名山大川,来到无锡惠山的时候还是感慨:“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文天祥行至无锡,望着水天相接处云影如戈甲翻涌,写下:“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

鼋头渚水波荡漾,林木萧萧,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访古探幽的好去处。文徵明来此游历,凝望眼前集壮丽与秀美于一身的太湖美景,心中涌出无限的遐思,以“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的诗句抒发旷达飘逸的人生心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诗仙”李白的这句诗,让扬州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唐代诗人杜牧长居扬州,一首“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绘出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瘦西湖两岸垂杨依依、虹桥横跨,清朝人汪沆赋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清秀的瘦西湖因此得名,令人流连忘返。
人文之韵
锡惠公园内的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苏东坡用这里的泉水泡制贡茶“小龙团”,并留诗纪念:“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在惠山以茶会友,写下:
“相约二泉同品茗,先游山水觅诗行。”
“细烹陆羽二泉水,激赏卢仝七碗茶。”
扬州大明寺外西花园古木参天,池水潋滟,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在平山堂下取水品茗赞不绝口:
“有冽蜀岗上,春来玉乳香。”

早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就在平山堂建起美泉亭,还建有“时会堂”,专门制造蜀冈贡茶:
“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市井烟火
南宋诗人杨万里途经无锡时,只见“道旁火炬如昼明,道上牵夫如蚁行。”
可见当时交通便捷,市场繁荣,商贾云集。

明末清初诗人毛奇龄所作“一曲讴歌阛阓地,万家烟火阖闾城。”
以及晚清文学家姚燮的“九龙天末郁青苍,万井人烟蔽日黄”等诗句,都生动展现了无锡店铺林立、烟火旺盛的景象。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元代吴师道写下:
“画鼓清箫估客舟,朱竿翠幔酒家楼。四城列屋数十万,依旧淮南第一州。”感叹扬州从水岸到城内一片繁华。

唐代诗人李绅笔下“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和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也都将扬州的繁盛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城市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幅悬挂在无锡东林书院的名联流传甚广,成为无数读书人勉励心志、心系天下的精神座右铭,也见证着无锡文脉绵延昌盛。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文明密码在此深深扎根,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城市基因久久传承,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兴起打下坚实基础。

在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歌赋中,扬州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座城既有苏轼笔下“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的风雅诗意,也有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屈。
无锡与扬州,两地在历史长卷中各展风华,期待在燃情绿茵场上各显身手,留下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彩瞬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魏琳
图片来源 无锡发布 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