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考试不能以“为难学生”为目的

近日,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自己发表的一篇文章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但试题中的一道选择题作者本人没有做对,另外三道偏主观的题,答得也不够全面。

如此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但王彤乐并非第一个遭遇尴尬的作家,在这之前,作家周国平就曾在媒体上披露,他做自己文章的高考阅读理解题,也差点不及格。一个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考题,这就像厨师尝不出自己做的菜,音乐家听不出自己的乐曲,让人觉得既好气又好笑还略显荒诞,这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不可否认,命题老师的工作不易。拿语文的阅读理解来说,要在有限篇幅里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设置适当的区分度,这个平衡点确实很难把握。但问题在于,当考题连原作者都难以准确把握时,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对原作作出了过度的解读,命题的导向是否偏离了教育的靶心?毋庸讳言,眼下,许多中小学生学业考试的题目既偏又难,让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拥有硕士、博士文凭的家长都无从下手,如此考试如何能考察出孩子的学习水平,又如何能准确评价学校教育的成果?

中小学考试目的是了解孩子对于课业的掌握情况,题目自然也应该在教育大纲的规定范围之内。而不是肆意发挥,刻意去钻牛角尖,硬生生弄出“茴字的四种写法”,让基础教育跑偏。教育改革需要“破”与“立”的智慧。一方面要破除“为考而考”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比如引入阅读理解能力分级制度,比如考核中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为难学生”,也不能异化成智力竞赛,更不该变成猜谜游戏。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在保持严谨的同时,多一分包容;在注重能力的同时,多一分温度。毕竟,培养活生生的人,远比训练答题机器重要得多。

(胡波)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