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旧书,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做客江苏书展7月3日举行的“旧书新知”新华书房读书分享会,鲍鹏山生动讲述了自己和旧书的故事。
“我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安徽,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书很少,记得看过线装的《千家诗》,偶尔也能读到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但书都是没头没尾的,无法完整读完。但我受到的教育,我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从阅读旧书开始的。”

那个岁月人们对好书的渴望,是现在很多读者难以体会的。鲍鹏山记得,学生时代,自己淘到过一本《孟子批注》,由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市建材水磨石厂工人理论组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合作注释,此书对《孟子》语句的理解较为精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学毕业后他到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老师,在西宁马路边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的《论自由》,读完之后大大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拓宽了视野。演讲中,鲍鹏山还推荐了 《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在他看来, 这些经典的旧版本值得一读再读。
新书和旧书,区别在于时光的沉淀。鲍鹏山对于阅读有这样一种特别理解:“如果一本新书刚出来的时候,特别畅销,我倒觉得不必跟风去读。等上几年时间,等这本书变成旧书,如果依然还有人在读,那就说明它的确是有阅读价值的。”鲍鹏山将值得一读再读的旧书称为“永恒的旧书”,在每一个时代都值得人们去阅读。
那么,哪些旧书具有永恒价值呢?鲍鹏山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几百年间,在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印度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著作至今影响着人类,他们的著作就是世代流传的“永恒的旧书”。

在中国来说,“轴心时代”正对应着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鲍鹏山说,这个辉煌时代产生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都是“永恒的旧书”。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必须读九本书——《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近思录》《传习录》《六祖坛经》,前六种产生于“轴心时代”,后三种虽然时代较晚,但一样都是永恒的旧书。
历经两千年的时光,《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比如仁义、勇敢、诚信、忠诚等,都来自这些‘永恒的旧书’。”鲍鹏山说,这些典籍加起来篇幅不算大,字数不算多,卷帙并不浩繁,《论语》不到一万六千字,《大学》一千七百多字,《中庸》三千五百多字,适合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孩子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完。事实上,在1911年之前,很多知识分子在20岁之前就已经读完了这批“永恒的旧书”。1927年,北京大学一批名教授都是二三十岁上下,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学界的泰斗,这些大家也是在少年时代就读完了这些经典。
鲍鹏山建议来到分享会的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就应该通过阅读经典为孩子的精神‘打底子’,也就是早早去阅读《论语》 《孟子》等经典。事实上,西方也有一些学者建议,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读古希腊古罗马的著作,他们称之为‘永恒教育’。”2013年,鲍鹏山在上海创办浦江书院,十几年来坚持带领孩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经典的热爱,将“永恒的旧书”中蕴藏的价值和精神力量传递给下一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文 余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