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苏超联赛的绿茵场上,宿迁队将主场迎战连云港队。然而,竞技的哨声还未吹响,一场在社交媒体上展开的“文斗”已然让双城互动提前进入高潮。

从本周开始,连云港就率先以六副对联“抛砖引玉”,深情呼唤“迁连等一回”。宿迁也迅速接招,不仅对出了意蕴深长的一联——“巨羽飞来百代呼,白云聚散双城热”,更借此高调“官宣”,向连云港喊话:“对,必须对!我们是天生一对!”

这句自信满满的“天生一对”,究竟是赛前助兴的“信口开河”,还是有据可考的“信而有征”?
一联定“CP”:英雄气与神仙风的千年交汇
“巨羽飞来百代呼”,说的是宿迁的英雄基因。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巨羽”二字,正是“项羽”的化用。
“白云聚散双城热”,则巧妙呼应了连云港的仙风道骨。花果山(古称云台山)上孙悟空的神话传说,为这座海滨城市注入了浪漫不羁的侠气。“白云”既是云台山的写照,也象征着两地因赛事而起的云端互动与热烈氛围。

一“羽”一“云”,一“呼”一“热”,不仅对仗工整,更将两座城市最鲜明的文化IP——霸王与大圣,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份联系,远不止于文学上的想象。
史料记载,2200年前,项羽垓下突围时,为其死战断后的两位大将龙且、钟离眜,正是今天的连云港灌云人。这份跨越地域的生死情谊,早已在历史深处将两城血脉拧成一股绳。
从“血脉相连”到“任督二脉”:海与河的双向奔赴
如果说历史文化是潜藏的血脉,那么地理与基建的互联互通,则是两城“天生一对”的现实筋骨。
地缘上,两城本就相邻,方言同属苏北方言过渡区,“锅屋”“胰子”等特色词汇是双方共同的记忆。区划上,宿迁沭阳曾归属老海州,“海赣沭灌”的乡音至今仍能唤醒共同的身份认同。

如今,这种连接正被现代化基建赋予新的内涵。宿连高速连接东西,将车程缩短至一小时有余,让“近邻”成为日常。

而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水路上的“海河联运”。随着宿连航道二期工程的推进,未来2000吨级的船舶可从京杭大运河的宿迁港直抵连云港的深蓝泊位。今年初,两地签订“港口飞地”合作协议,宿迁将在连云港拥有专属泊位。这标志着两城的水运“任督二脉”正被彻底打通,一个河海联动发展的新时代已然开启。
从“产业互锁”到“舌尖绝配”:一根丝与一桌鲜的共生之道
交通的便利,最终是为了产业的共生。在这张蓝图上,宿迁与连云港的“CP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盛虹石化生产出高品质的聚酯切片;顺流而上,这些原料被运抵宿迁,在芮邦科技手中变成高附加值的再生纤维材料。一根小小的“聚酯丝”,将上游的石化巨头与下游的科技新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优势互补、血脉相通的“共生链”。


这种默契,甚至延伸到了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里。宿迁,作为“中国酒都”,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美酒醇厚、湖鲜肥美;连云港,坐拥黄海,对虾、梭子蟹等海味丰饶。当宿迁的霸王蟹遇上连云港的梭子蟹,当一杯绵柔的佳酿配上一桌鲜美的海味,一个“鲜”字,便写尽了江湖豪情与山海之盟。
从历史深处的英雄相惜,到现实中的路网相连、产业相扣、风味相融,宿迁与连云港的“天生一对”,有史可据,有景可观,有业可兴。

此番苏超对决,美猴王的书信已至,楚霸王的筵席将开。宿迁更是拿出诚意,向连云港市民游客送出“凭球票免费游景区”的大礼。绿茵场上,他们是争胜的对手;但在更广阔的区域发展赛场上,他们无疑是携手同行的最佳队友。这场比赛的胜负固然引人关注,但透过这场精彩的“对子”互动,人们更乐于看到这对“天生一对”的城市CP,在未来碰撞出更多合作的火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素材:宿迁发布、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