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新修订的《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正式施行。其中,将“禁止在列车车厢内饮食”修改为“禁止在车厢内进食(婴幼儿、病人除外)”,这意味着在南京地铁车厢内,喝水不再违规。
南京地铁可以喝水了!这则消息,瞬间在全网引发热议。热度的起因,源于2023年的一起偶发事件。当年7月,一女子在南京地铁车厢内喝水,被工作人员出具《轨道交通设施内禁止行为告知单》。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地铁能不能喝水”话题迅速上了热搜,阅读量超亿次。多数网友认为,喝水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一刀切”式的禁止规定过于严苛。此后,南京地铁能否“喝水自由”,一直备受关注。
实际上,关于地铁能否喝水的争议,并非南京独有。放眼全国,不同城市的地铁管理规定不尽相同。在2023年7月,除南京以外,上海、北京和青岛地铁的客服人员也明确表示“有规定车厢内禁止饮食,所以不能喝水”,而广州、成都等地则允许在车厢内饮水。各地规定的差异,反映出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平衡公共秩序与个人需求,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难题。
此次南京地铁出台新规,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它既保障了乘客的“喝水自由”,又通过明确“禁止进食(婴幼儿、病人除外)”,继续维护车厢内的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简单的文字修改,体现着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大进步。它让人们看到,城市管理并非只有冰冷的规则和强制的执行,也可以有温度、有弹性,能够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个体的合理诉求。精准把握公共管理的尺度,让规则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规则才能在群众的广泛认可中获得生命力。
当然,新规的实施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其有效执行,同样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比如对允许在车厢内进食的病人如何界定等。这就需要地铁管理部门进一步细化执行标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的精准度与公正性。同时,也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增强乘客的自律意识和文明素养,让大家自觉遵守规则,共同维护地铁车厢内的良好秩序。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南京地铁的“听劝”,是一次关于城市治理的深刻启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管理者应时刻倾听民众的声音,关注民生需求,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优化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既井然有序,又富有温情,真正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家园。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