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听·见|从不断刷新的“苏超”上座数字里,我们读懂了什么?

“苏超”开赛以来,观众人数一场接一场地刷新纪录:从两万、三万到四万,再到昨天南京奥体中心的60396人。短短两个月,一个省级业余足球联赛,用一组组令人瞩目的数字,不断刷新人们对“群众体育”上限的想象。一个省级联赛,何以如此牵动人心?

答案,其实就藏在人们对足球的情感里。在江苏这片足球沃土上,人们对绿茵场的热情从未熄灭。无论是中超职业赛场的潮起潮落,还是校园足球、社区联赛的点滴耕耘,都在为这份热爱打下根基。当“苏超”这样一项贴近百姓、草根气息浓厚的联赛出现,这些年被积蓄的热情一下子就找到了出口。一张平价的球票,一场在家门口上演的城市对决,为普通人参与足球、表达情感提供了机会。而人们走进看台,不仅仅为了看球,更为了在一场场对抗中确认身份、延续归属。

这种归属感,也正是“苏超”最打动人的地方。球场上的队员多数只是业余球员,可看台上的观众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熟悉的样子:说着一样的方言,穿着普通的球鞋,甚至可能就是某个街区、同个社区的脸熟朋友。相比星光闪耀的职业足球,“苏超”足够接地气,却能把城市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记忆深处重新唤醒,落回每一个人心中。

不断刷新的数字也折射出公共文化空间的复苏。过去几年,很多人压抑情感,藏起情绪,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稀薄。“苏超”的赛场恰好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真诚的理由,让人们重新聚在一起,家人朋友结伴而来,邻里同事并肩助威,绿茵场就这样成了城市的会客厅,成为人们表达热爱、释放情绪的载体。几万人一同呼喊,那种简单、质朴的力量,比任何精心策划的盛典都更能触动人心。

这也提醒了更多城市:如果能用一项赛事,把公平、便利、尊重真正落到细节,让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买得起,那么它就会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只是一次稀罕的狂欢。

或许下一场比赛,观众数字还会被刷新,也可能会换到别的赛区出现新的纪录。但无论数字是多少,都该看到:人们依旧愿意走出来,依旧希望为身边的人、为熟悉的名字摇旗呐喊。那份“我属于这里,我的声音被听见”的感觉,才是“苏超”最大的意义。它的热度值得被珍惜,也值得被更多公共服务去接力呵护。

(张洁茹)

责编:李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