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7日一早,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迎来了他们的客人:知名体育评论员韩乔生。

对于一个见惯了世界顶级赛事和青训体系的名嘴而言,是什么吸引他来到一所乡镇小学?而且还是“慕名而来”?
“通过新闻了解到我们这个学校,一直非常感兴趣。”韩乔生坦言,他很惊讶,一所乡镇小学,是怎么培养出十几名“苏超”球员、近40名国家级运动员和一名世界大学生联赛冠军的?
对这个疑惑,学校校长王强表示:故事并非始于竞技,而是一次体检。
13年前,时任校长徐铸和几位老同学体检后发现,唯有常年踢球的朋友身体指标最健康。这个朴素的观察,在学校埋下了足球的种子。“虽然是乡镇小学,硬件基础不好,但开展体育教育不能简陋。”这个为了孩子健康体魄的初心,历经四任校长,从未动摇。

在学校的足球展厅,韩乔生仔细端详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听着王强的介绍。从最初没有专业老师,只能从本地爱好者中“淘宝”,到如今拥有6片球场、12名专兼职教练;从孩子们耳濡目染镇上年轻人的“野球”,到如今从幼儿园启蒙、全员练足球操、班班有联赛的成熟体系。
“校园足球是职业足球的根基,”韩乔生边看边点头,“大兴中心小学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模式值得推广。”
天赋被发现后,如何成长?这是校园足球普遍的难题。

大兴中心小学的答案是“一条龙”培养。王强介绍,在市、区体育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从这里毕业的优秀球员,大多能“整建制”地升入对口的重点中学。这既保证了文化课不落下,也确保了孩子们能继续在一起训练,保持默契。
正是这条完整的输送链,让学校的足球人才得以持续涌现。除了“苏超”的18人,这里还走出了近40名国家级运动员,甚至包括一名世界大学生联赛的冠军。
今天,刚刚重返“苏超”射手榜第一的高驰也回到了母校。像他一样,许多“师兄师姐”会利用假期回来,义务指导小学员。这种薪火相传,让足球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更深的根。
“韩老师,我们从小一起训练,拼搏、努力、天赋都不比别人差。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实力,又该如何更好地培养这些师弟师妹呢?”在操场上,高驰向这位业界前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韩乔生看着高驰和周围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认真地回答,“你们有热情,但要走向更高水平,需要更科学的培养体系和更多专业化的青训教练。‘苏超’的火爆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我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重视足球,建立更完善的成长体系。”

“大兴中心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范例。这也是我一定要来看看的原因之一。”韩乔生介绍,随着“苏超”的火热,他近期在全省各地现场“追更”比赛。不仅是因为自己是个非常资深的“球迷”,也希望能通过这项火爆的民间赛事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寻找新样本,探索新路径。而大兴中心小学所代表的基层培养模式,正是这条路径上一个生动且坚实的环节。这个样本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一场业余联赛贡献了18名球员,更在于它用13年的坚持,验证了一条体教融合的可行路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