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我身边的抗日记忆①|青口十八勇士:铁血铸丰碑 浩气贯港城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作为抗战烽火的重要阵地,连云港这片热土曾有多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在这里交汇,无数抗战英雄的英名在这里镌刻。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联合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赣榆区史志办等单位,一起发动连云港全体市民,从身边的红色故事、纪念设施、抗战物件入手,讲述抗日记忆。让我们根据您提供的线索,用笔和镜头,一起去挖掘、整理、记取,一起去读取中华民族历史中悲壮的一页,以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八十年前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黄海之滨的英雄史诗从未褪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循着历史足迹,还原发生在连云港青口的悲壮一页——“青口十八勇士”用血肉之躯诠释民族脊梁的故事,至今仍在港城大地传颂。

战役序幕:雷霆攻势破敌阵

1941年3月19日晚,苏北夜空被战火映红。随着我军对海头据点的突袭,青口战役正式拉开序幕。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的教导二旅六团如利剑出鞘,与各路抗日武装并肩作战,在数日内连克兴庄、下口、寺后等7处日伪据点,兵锋直指青口核心地带。

25日22时,总攻号角吹响。六团指战员顶着敌人的炮火,在青口小东门附近掘开突破口,突击队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巷战中,战士们以刺刀、手榴弹反复击退敌军反扑,一举攻克伪保安总队、日军宪兵队驻地,占领敌军火库与粮栈,歼敌无数。至26日凌晨,主力部队按计划完成战略目标后主动撤离,而一场更残酷的阻击战,正等待着殿后的勇士们。

火叉巷血战:十八勇士困重围

担任掩护任务的六团一营一连七班长原飞友,带领战友在青口火叉巷遭 500余名日伪军围困。两次突围未果后,他们与一排长赵本源率领的二班汇合,共18人固守院落。从破晓到黄昏,敌军攻势如潮,战士们依托残垣断壁死守,毙伤日伪军50余人,却也付出惨重代价:10名战士壮烈牺牲,剩余8人全部负伤,弹药几近耗尽。

危急时刻,一位当地老大娘冒险将战士们藏入屋内,用便衣掩盖军装,将武器埋进草垛。当日伪军胆怯地闯入空院时,却不见八路军踪影。为避免连累群众,原飞友带领伤员毅然冲出,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酷刑之下:铁血丹心照汗青

青口日伪军的审讯室里,酷刑如魔鬼的爪牙:狼狗撕咬、皮鞭抽挞、铁棍殴打……勇士们遍体鳞伤却始终昂首挺立。被押送新浦日军宪兵队后,暴行升级——烧红的铁块烙在皮肉上,火焰煤渣被强塞入口中,而原飞友、孟兆阁等8人或破口痛斥侵略者,或用沉默抗争,没有一人吐露半句军情。

日军黔驴技穷,将8人绑在柱子上准备烧死。深夜,孟兆阁以血肉之躯挣断铁丝,冒险解开原飞友、李会元、孙玉昆的束缚。在战友“逃出一个是一个”的催促声中,4人乘夜突围。途中,李会元、孙玉昆走散,原飞友因重伤昏迷牺牲,孟兆阁强忍伤痛昼伏夜行,最终找到部队,却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精神永续:山河为证祭英魂

“青口十八勇士”的壮举,是连云港抗战史上的璀璨丰碑。他们中,有的永远倒在火叉巷的血泊里,有的在突围路上流尽最后一滴血,但都用生命践行了“誓与敌血战到底”的誓言。如今,青口战役遗址已成为连云港红色教育基地,勇士们的故事被写入地方史志,化作港城人民建设现代化新港城的精神动力。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80年前的烽火已化作民族记忆的烙印。当黄海的风拂过港城大地,十八勇士的铁血精魂仍在山河间回荡——这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唯有铭记牺牲,方能砥砺前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通讯员 祝庆

责编:吉凤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