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小暑,高温炙烤江苏大地,而在各地试验田与养殖场内,科研人员正顶着烈日忙碌。中欧杂交鹅、“苏椒1614”、甘薯新品种……这些由江苏农科专家精心培育的动植物新品种,不仅耐高温、抗逆性强,更在生长性能、品质产量上实现突破,为炎炎夏日里的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动能。

中欧鹅种杂交育出“全能选手”
南京连日气温接近40℃,但江苏省农科院的种鹅舍却凉意融融。“你看这棚里的鹅,个个都很精神!”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朱欢喜指着栏中体态壮硕的鹅群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培育的中欧杂交鹅种,正成为破解肉鹅产业难题的“金钥匙”。
当前,羽毛球运动热潮席卷全国,优质鹅羽供不应求,可现代养殖的肉鹅往往“速生却缺好毛”。“能不能让鹅长得又快又好,羽毛还优质?”朱欢喜道出育种初衷。团队选中欧洲霍尔多巴吉鹅做“爸爸”,看中的是它“长得壮、产毛多”;中国本土扬州鹅做“妈妈”,则因其“适应强、肉质鲜”。这对“跨国夫妻”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70天就能长到4.1公斤以上,94%的出栏率远超常规,羽毛产量多出两成多,还都是纯净的白色。

谈及育种攻关,朱欢喜坦言曾遭遇“时差难题”:“霍尔多巴吉鹅和扬州鹅繁殖周期总不同步,种蛋受精率只有60%。”团队最终想出妙招,通过调整合群时间,搭配光照和营养餐,实现了霍尔多巴吉鹅与扬州鹅繁殖周期同步,受精率提高至85%以上,产蛋数达70枚/只,大幅提高生产杂交效率。高温天里,他们还给鹅棚装上“智能空调”,高床架养、控温调湿,再热的天,鹅也能安稳下蛋。
朱欢喜透露,此项目已经产业化,育种技术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桂柳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年推广父母种鹅近100万羽,生产优质商品鹅苗近5000万羽,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等鹅养殖大区推广。
科技“椒”擎起富民大产业
7月4日上午11点,烈日当空,南京六合基地的试验田里暑气蒸腾。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刁卫平一行人正弯着腰,查看辣椒的生长情况。“你看这就是‘苏椒1614’,挂果多密,个个长得周正。”刁卫平摘下一颗辣椒展示给记者看。

在江苏,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薄皮椒更是占据核心地位。可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曾经广受欢迎的“苏椒5号”等老品种因果实小、抗性弱、易早衰等问题日渐力不从心,辣椒产业面临转型阵痛。
面对困境,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把“优质、大果、多抗”定为育种目标,搭建起一套环环相扣的创新体系。刁卫平介绍,团队先是在海量的辣椒种质里“寻宝”,在田间测定35项农艺性状,到了实验室,又检测它们的抗病、抗逆及品质基因,给每一份种质都建起了翔实的“档案”。
有了这些“档案”,团队借助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和花药培养技术,高效创制理想的育种材料。“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准确率能超90%,花药培养技术还能把纯化周期缩短到1—2年,效率明显提高。”刁卫平解释道。之后,通过基因聚合技术配制数百个杂交组合,再用包含产量、抗性、商品性等20余项指标的筛选体系一筛,能“定向满足”产业需求的良种就脱颖而出了。
这套精密体系结出了不少“金果子”,“苏椒16号”“苏椒17号”,还有明星品种“苏椒1614”,都先后走进了农户的田间地头。尤其是“苏椒1614”,它破解了辣椒育种中优质与抗病、早熟与大果、连续结果与早衰难以共存的难题。“成功奥秘在于一套前景选择标记系统,团队为每个目标性状开发高精度分子标记,使基因筛选准确率达70%—100%,再运用优势基因聚合技术,巧妙化解了性状间的相互牵制,让理想特性在田间完美呈现。”刁卫平介绍,“苏椒”系列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已在江苏、安徽等地示范推广10万亩,累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高达10亿元。
甘薯“出国”,新品种产量翻番
“要说耐干旱、抗高温,甘薯绝对是作物里的强者。”近期,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边小峰一边远程指导古巴甘薯栽培,一边选育甘薯新品种。
作为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0%,总产量更是占到75.3%,单产达22.5吨/hm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而江苏省农科院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甘薯研究的单位,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

边小峰介绍,自2006年起,省农科院就与古巴展开了甘薯合作项目。“古巴那里的气候很适合甘薯生长,甘薯也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些年来,古巴热带根茎作物研究所先后引进了我国的‘苏薯16 ’‘宁紫薯’等系列品种,并用这些资源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他们用咱们的‘宁紫薯2号’做亲本,培育出了古巴第一个紫心甘薯品种INIVIT BM-90,产量也实现了翻番。”边小峰言语中满是自豪。
在技术支持上,我国的甘薯高产高效技术在古巴发挥了大作用。“以前古巴用大田薯蔓切段栽插,长出的苗长势不均,影响产量。我们指导他们用头剪苗栽插,苗长得整齐,产量一下就上去了。”边小峰说,针对甘薯蚁象危害,省农科院还从广东找来防治性诱剂提供给古巴,有效减少了虫害,进一步提高了产量。
“甘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物,是改善生活的作物,也是促进合作的桥梁。”边小峰感慨道,这小小的甘薯,连接起我国东西部农业合作,更在二十载的耕耘中,成了中古友谊的生动见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实习生 卢欣怡